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湖南省洞口县长塘瑶族乡白水洞景区迎来客流高峰。蜿蜒山路上,崭新的安全护栏守护着往来车辆,拓宽的错车道让会车不再拥堵,游客们漫步在修葺一新的登山步道上,尽情享受原生态的瑶乡风光。
谁能想到,这个如今秩序井然的“网红打卡地”,一年前还是因道路狭窄、设施陈旧而饱受诟病的“堵点”。这场蝶变的背后,源于30万元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的“精准滴灌”。
新修建的步道和护栏(肖晴蕾 摄)
“以前路宽仅3.5米,节假日游客车堵在半山腰,进不来也出不去。”双峰村村民回忆道。2024年,长塘瑶族乡瞄准制约旅游发展的核心瓶颈,将专项资金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微改造”:修建安全护栏、增设错车道、设置景点介绍牌、添置休息桌椅、修葺登山台阶。“不搞大拆大建,只补短板弱项。”该乡文旅办负责人介绍,该项目的实施解决了“会车难、安全隐患大、体验感差”三大问题。
基础设施的“蝶变”直接转化为发展红利。数据显示,改造后景区车辆通行效率提升70%,国庆假期累计接待各族游客2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34%。更显著的变化在产业链末端:沿线农特产品销售突破20万元,多家农家乐日均接待量翻番,村民王大姐在景区旁摆起的山货摊单日最高收入达300余元。“现在游客能停下来、住下来,我们的腊肉、糍粑、本地绣品都成了抢手货。”王大姐笑着说。
“30万元投入撬动的不仅是旅游收入,更是各族群众的获得感。”长塘瑶族乡党委书记表示,该项目通过“小切口”改善民生,既保护了原生态景观,又促进了特色文化与生态旅游的深度融合,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据悉,该乡下一步将复制“小而实”的改造经验,重点培育特色餐饮、精品民宿等配套产业,推动乡村旅游从“短暂停留”向“深度体验”转型。
山间的瑶歌与游客的欢笑交织,白水洞景区的蜕变印证了“民生工程为发展赋能”的深刻道理。随着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和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这座深藏在洞口县西部的长塘瑶族乡正以崭新姿态,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共赴乡村振兴的共富之路。(来源:洞口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