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深处的甜竹】
氤氲茶香里的川味人生
成都宽窄巷子的老茶馆内,盖碗茶腾起袅袅白雾。素面朝天的丛珊一袭亚麻裙装,指尖轻叩茶盖,笑声清凌凌荡开:"热茶消暑嘛,这几滴茶水倒提醒咱们慢品。"服务员失手洒落的茶渍,被她三言两语化作了生活禅意。
逆流而生的蜀地青竹
当北上广的镁光灯吸引着无数逐梦者,这位川籍演员却像倔强的竹子,将根系深扎巴蜀沃土。"演戏拼的不是地理坐标,是心里揣着多少山河。"她搅动茶汤的腕间,隐约可见当年省艺校练功留下的旧伤。1987年宜宾教师家庭诞生的女娃,在长江水汽与竹海涛声里,长成了骨子里的韧劲。
从月牙到名伶的蜕变
中戏考场上的专业课状元,曾因"甜得不够锋利"被断言戏路受限。命运在2009年《山月不知心底事》的替补演出中转折——当她用宜宾山歌唤醒剧场时,评委席传来惊叹:"这姑娘把蜀南竹海的灵气都搬上舞台了!"
非遗守护者的AB面
镜头外的丛珊是毛边书局最安静的读者,指尖摩挲毛边书的沙响比红毯快门更令她心动。2015年起,她的短视频镜头对准了瓷胎竹编老师傅皲裂的手指,羌绣娘翻飞的银针。"四川的宝贝,不该只活在旅游手册里。"说这话时,她眼底闪着竹叶般的青翠光芒。
银竹胸针里的匠心
2021年金鸡红毯上,那枚宜宾老银匠打造的竹叶饰品,暗藏着她对匠人精神的致敬。就像她悄悄资助凉山女童三年却避谈善举:"江水养大的女娃,都晓得拉一把后头的妹妹们。
甜味的哲学
社交媒体时代,拒绝"吃货"人设的丛珊,在直播里教网友腌泡菜的模样格外鲜活。"四川女子的甜,是花椒面儿撒在红糖糍粑上——柔里带刚。"她抚过书架上父亲留下的《李白诗集》,窗外传来熟悉的麻将声。这或许就是她坚守的答案:在流量狂欢的时代,做一根有年轮的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