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学期
海淀区260余所中小幼学校的食堂
迎来全面升级
智慧化设备高效运转
食材溯源信息实时可查
从点餐到用餐
从采购到加工的
全链条服务焕然一新
作为全市最早试点
智慧食堂建设的区域
海淀区今年不仅实现
中小幼智慧食堂全覆盖
更推动校园食品大宗采购100%落地
以“科技赋能+源头管控”双轮驱动
为数十万师生打造
“吃得安心、吃得健康、吃得满意”的
校园餐饮新生态
01
智慧食堂:
数智化管理贯穿用餐全流程
走进育英学校食堂,智慧化场景随处可见。后厨内,万能蒸烤箱正按照内置的数字化食谱程序高效运作,单次可制作300份菜品,无明火、少油烟的烹饪模式,不仅让出餐效率大幅提升,每年还能减少42%的碳排量;前厅里,学生通过手机小程序提前完成点餐,系统根据个人饮食偏好和营养需求推荐搭配合理的带量食谱,实时显示的菜品剩余数量,让“错峰取餐、避免浪费”成为常态。
⬆️ 育英学校后厨
⬆️ 育英学校小程序
⬆️ 八一学校智慧食堂
⬆️ 羊坊店中心小学智慧食堂
⬆️ 农科附小
⬆️ 海淀实验中学
区级中控中心更是发挥“数据中枢”作用,汇总分析全区各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业务数据,通过可视化界面实现多校横向对比、时间维度纵向分析,为校园餐饮管理优化提供数据支撑;校级中心则打通各业务场景数据壁垒,让食材验收、陪餐管理、满意度调查等工作高效衔接。如今,师生和家长还能通过线上平台参与就餐满意度测评,实时反馈诉求,让食堂服务更贴合需求。
⬆️ 八一学校
⬆️ 海淀实验中学
⬆️ 十一实验中学
02
大宗采购:
从源头把控食材安全
“大到米面油,小到一根葱,在这里都有‘数字身份证’。”育英学校食堂负责人指着中控中心内的“食材验收场景”模块介绍,屏幕上清晰显示着每批食材的直接供应商、上游供应商信息、生产日期、保质期及采购数量,扫码即可追溯全链条来源。这一变化,得益于海淀区校园食品大宗采购的全面推进与升级。
⬆️ 育英学校智慧食堂中控中心
为根治分散采购的质量不均、价格不透明等问题,海淀区教委早在2023年就全力推行校园食品大宗采购,严格审核供应商资质与产品质量,建立透明价格管理体系,相关工作还曾被北京电视台“我为群众办实事”栏目专题报道。今年,海淀区进一步升级大宗采购模式,将采购平台部署于海淀区政务云,与智慧食堂系统实现数据无缝对接,构建起“学校执行、供应商响应、教委监管”的三方协同体系。
查看相关链接
▶ 如何让近50万人在校吃得更好?海淀教育提供了一个新解法——
在采购流程中,学校端作为执行中枢,可通过平台多维度比价选择供应商,线上完成订单下达、退单处理,全程追溯采购周期;同时要求供应商上传资质文件与食材检测报告,结合数据分析与师生诉求反馈,持续优化供需协作。供应商端则需维护标准商品库,依托数据智能报价并参与月度比价,全流程线上化实现无纸化交付,依据平台数据及时调整库存与配送计划。
最关键的监管环节,由海淀教委全程把控。通过数字看板,教委可实时监测价格波动、供应商履约情况及物流轨迹,开展食安风险预警;统筹管理学校采购权限、产品准入审核(含黑名单制度),并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现场入户审核与不定期飞行检查,确保供应商合规经营;借助线上审批、资金流向透明化、凭证固化等机制,保障采购过程高效、安全、透明,从源头守住校园食品安全底线。
⬆️ 海淀实验中学
⬆️ 海淀实验中学
⬆️ 十一实验中学
⬆️ 十一实验中学
03
多维度协同
构建校园餐饮治理新格局
除了科技赋能与源头管控,海淀区还从制度、人员、培训、食育等多维度发力,筑牢校园餐饮防线。在制度层面,建立“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机制,形成全流程制度矩阵,明确各环节责任;人员管理上,创新劳务派遣模式,构建“双主体、多维度”考核机制,提升食堂工作人员服务规范性;培训体系则打造“三位一体”模式,强化从业人员专业技能与应急处置能力;食育工作融入日常教学,通过分学段课程、线上线下宣传及实践活动,培育师生健康饮食文化。
⬆️ 十一实验中学
⬆️ 海淀实验中学
如今,海淀区已逐步构建起“制度为基、科技赋能、源头可控、管理规范、素养提升、文化引领”的校园食品安全治理新格局。未来,随着改革持续深入,更多融合科技与育人理念的创新实践将落地校园,让“安心、健康、有意义”的校园餐,成为陪伴海淀师生成长的温暖底色。
⬆️ 十一实验中学
撰稿:褚晓蒙 刘惠宇
素材来源:十一实验中学 育英学校 海淀实验中学 八一学校 羊坊店中心小学 农科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