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菜如做人,小火慢熬,猛火快炒,油盐酱醋烹饪出百味人生。
本文由红厨网(ID:hongchu66)原创首发
从农村走出,早年靠卖凉拌菜谋生。后来自学厨艺三十余年,自成一派,研究出了很多独特菜品,他被大众亲切地称为“野生大厨”。
他,就是美叔。
他的身份,也远不止厨师。
2022年,美叔亮相湖南卫视《中餐厅》第六季,通过展现实力与真性情,收获了一大波粉丝的喜爱。
2025年,他又登上《一饭封神》的舞台,做了自己的拿手绝活“一鸭十吃”,将有限的食材发掘出无限的可能,彰显中华民族“物尽其用”的美食智慧。
作为寻真味文化创始人、闽菜大师和“一物多吃”理念的发起人,美叔用脚踏实地的努力,让闽菜、创意菜被更多人看见。
前不久,在2025中国餐饮品牌节上,红厨网与美叔展开了一次深度对话,关于厨艺与创意,厨师的转型,美叔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在这也分享给大家。
以下为此次访谈内容实录,红厨网整编发布,略有删减。
红厨网:在短视频平台上,您是一位过千万粉丝的大厨,您的视频作品多是围绕菜品角度出发,既有人间烟火气,又不失专业度。如何平衡“烟火气”与“专业度”,您的秘诀是什么?
美叔:其实核心就两个字——“真实”。烟火气不是说镜头里要“冒冒烟、烧烧火”,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味,就像妈妈做菜的那种踏实感。
但光有烟火气是不够的,厨师的专业度才是根基。我做“一物多吃”,比如“一鱼六吃”“一猪三十六吃”,看着简单,但都离不开我三十多年的厨艺积累。
我会提前构思每道菜的逻辑,考虑食材的特性、味道的接受度。甚至在参加《一饭封神》时,120分钟内既要做好菜,还要收拾干净,陌生的灶台、有限的调料,都得靠专业度扛过去。
另外,“人性温度”也很重要。观众隔着屏幕能感受到你的真诚。比如我教朋友做菜,会在电话里一步步说细节。我拍视频也不写剧本,食材怎么处理、菜怎么炒,原本是怎样的,就如实呈现。
厨师不能只是“会做菜”,还要让人觉得你有手艺,更有心意。
红厨网:您曾为一位甘肃粉丝开发了“百合十二吃”,这个故事让很多人感动。您觉得“粉丝故事”与“菜品创作”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美叔:这其实是“情感”与“食材”的互相成就。那位甘肃的百合种植户,为了见我,从甘肃到厦门再到小建宁,等了我四天四夜,没带一瓣百合,就只是想跟我聊聊种百合的难处。我被他的真诚打动,所以才决定做“百合十二吃”。
对厨师来说,菜品从来不是单纯的“食材+调料”,而是“人心+故事”。我做这十二道菜时,脑子里想的就是他种百合的辛苦,想的是怎样让更多人知道百合的价值。这不是单纯的产品开发,而是带着情感去对待食材、对待粉丝。
后来这组视频火了,也帮他打开了销路。对我来说,这就是厨师的价值:不仅要把菜做好,更要用手艺连接人心,帮到更多人。
红厨网:作为餐饮文化的践行者,您觉得传统味道在数字化时代想要实现“蝶变”,核心是什么?
美叔:核心不是丢掉传统,而是要用数字化“挖深”传统。
比如宁德大黄鱼,只有在深海急流里养才鲜;又比如浔州蚝,它的咸淡跟海水环境密切相关。
这些东西光靠嘴说没用,必须用视频把养殖过程拍出来,用直播、小程序把手艺和人文故事呈现出来。让食客先通过屏幕“懂”这味道的来处,再到店里体验,才算是真正的数字蝶变。
红厨网:现在综艺和短视频里,厨师的曝光度越来越高。您觉得这对行业是好事吗?
美叔:不能简单说“好”或“不好”,得辩证地看。
好的一面是,年轻人可以通过这些渠道了解厨师这个行业,知道我们这行也能发光发热。不像我们当年,做厨师就是“讨生活”,没人关注。
但也有隐忧,很多年轻厨师没经历过“苦磨”,比如不会杀鱼、不会切菜,灶台前只负责炒,切配、装盘都有人代劳。
厨师的技艺是岁月磨出来的。我当年从杀鸡宰羊开始学,切菜切到手上都是伤,才慢慢摸透食材的脾气。现在有些年轻人想靠综艺“快速成名”,却忽略了基础技艺的打磨。没有经历,就做不出有情感的菜。
所以,关注度高是好事,但必须引导年轻人明白:红厨的“红”,不是靠镜头,而是靠灶台前的每一刀、每一锅。
红厨网:很多年轻人看了综艺、短视频后想进入餐饮行业。作为“过来人”,您会给他们什么建议?
美叔:我分两点说。
第一,要敢尝试。现在是短视频时代,年轻人完全可以通过线上展示自己,比如拍切菜、做菜的过程,让更多人看到手艺。这是我们当年没有的机会。
第二,要守根本。做厨师,先要守“厨德”,比如不浪费食材、不偷工减料,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然后要练“本事”,从刀工、火候一步步学起,别想着走捷径。
我在《中餐厅》节目中说过“不要浪费”,不是随口说的。当年资源紧缺,老人家教我们“不浪费一粒米、不浪费一手艺”。现在条件好了,但这份敬畏心不能丢。想当“红厨”,先做“好厨”:把每道菜做好,把每份食材用好,这是立足的根本。
红厨网:最后,您想对正在灶台前奋斗的年轻厨师,说几句话吗?
美叔:三句话:爱美食,更要爱生活;练手艺,更要守初心;传味道,更要传情感。
做美食的人,得先钟爱美食,把爱国、爱家的情感融入到菜里。不一定要把菜做得花哨,但一定要用心。我做了三十多年菜,始终记得:一道菜好不好吃,不只是看调料,更要看心意;一个厨师能不能走得远,不只看手艺,还要看温度。
希望年轻厨师记住:灶台是根,真诚是魂。做有温度的厨师,才能让中国美食文化传得更远。
结语
从灶台到镜头,从短视频到综艺,既关注食客需求,创新求变,推出“一物多吃”这样的创新菜,同时又坚守着创意不离扎实基本功的原则,美叔的经历不仅是一位厨师的成长史,更折射出一代中国厨师的坚守与蝶变。
一如他所说:“做菜如做人,小火慢熬,猛火快炒,油盐酱醋烹饪百味人生。” 这,或许就是厨师这个职业最动人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