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的生活,总离不开诱人的美食,而秋日的姑苏,恰好把这份满足藏在了街巷的烟火里。烫手的糖炒栗子香气扑鼻,飘着桂香的鸡头米软糯清甜,肥瘦相间的焖肉躺在面碗里,鲜得人不自觉眯起眼……“姑苏早点来”系列继续带您挖掘市井里的美味早餐,一起尝遍古城吧!
天刚蒙蒙亮,星光耀“早点点”早点铺的玻璃门后,已经透出了暖黄的灯影。老板围上围裙,在灶台前忙活起来,蒸汽袅袅升腾,裹挟着面香、米香与高汤的鲜气,悄悄飘出店门,融入晨风,一下子就把整条街唤醒了。
老板是土生土长的安徽汉子,他说,那碗“月䪞”汤是刻在骨子里的念想。在安徽老家,清晨的街头巷尾,总少不了那声熟悉的吆喝:“来碗sà汤,配俩包子!”如今,这份刻在乡音里的默契,被他装进汤勺和面盆,从淮河畔带到了江南水乡。
“月䪞”读做sà,“月”字旁托着“天”与“韭”。当初店里做招牌时,老板翻遍了字库都没找到这个生僻字,只好写成了大家更熟悉的“沙汤”。关于这碗汤的名字,还有一段趣谈:相传乾隆下江南,途经宿州微服私访喝了此汤,问:“这是啥汤”?掌柜道:“咱这就叫sà汤。”从此,“月䪞”汤的名称也就广为流传。
为了还原这口地道家乡味,老板曾专程赴合肥拜师学艺。从老母鸡吊高汤的火候拿捏,到鸡蛋和滚汤相遇的那一瞬间,他前前后后练了不下上千遍。如今在店里,顾客刚点好“一碗沙汤”,他手腕一翻便磕蛋入碗,筷子飞快搅动出细密的蛋花,跟着一勺滚烫的高汤“哗啦”冲下,蛋花瞬间舒展成云朵般的模样。不过十秒,一碗冒着热气的暖汤就递到了顾客手中,鲜香扑鼻,暖意直达心底。
除了这碗招牌汤,店里还有各色面点供食客们挑选。每天凌晨一两点,老板和家人就开始包包子,坚持现切现包,就为了留住菜包里那抹鲜亮的翠绿。入乡随俗后,他还专门拜师学做小笼包和生煎,每天天不亮就熬上一锅绵密的白米粥,配上爽口的咸菜、腌萝卜和酸豆角,连咸鸭蛋和油条也一应俱全,无论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合意的那一口。
也因此,店里的老顾客特别多,有人即便搬去外地,仍会特意回来,只为这碗熟悉的沙汤。作为社区里的“暖新商户”,老板还为外卖骑手提供早餐八折优惠,让这些奔波在途的人,也能吃上一口热乎的。
秋风渐起,沙汤成了店里的必点品。喝上一口,暖流从喉咙一直暖到心底。如今,这家小小的早餐店早已不只是个吃饭的地方,它藏着安徽老板的踏实和用心,也装着街坊邻里的清晨时光。一碗热汤,一个包子,把异乡的日子熬出了家乡的温度,也让姑苏的烟火气里,多了份踏实的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