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是世界关节炎日,但很多人对“关节炎”的认知还停留在“老年病=关节疼”的模糊阶段。实际上,关节炎并非单一疾病,而是上百种关节疾病的统称——有的和饮食密切相关(比如吃出来的痛风),有的和免疫系统“误伤”有关(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还有的是关节“用久了磨损”(比如骨关节炎)。不同类型的关节炎,病因、症状、养护重点天差地别。今天,我们就来拆解最常见的几类关节炎,聊聊它们的“真面目”与“专属养生法”。
1痛风性关节炎:吃出来的“急性子”炎症,尿酸是罪魁祸首
痛风性关节炎是“代谢性疾病”,本质是血液中尿酸浓度过高(>420μmol/L),多余的尿酸形成针状结晶,沉积在关节腔内(尤其喜欢“扎堆”在大脚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当这些结晶刺激关节滑膜,就会引发突发剧痛——常在半夜或凌晨突然发作,关节像被刀割、火烧一样疼,局部红肿发烫,甚至碰一下袜子都受不了,初次发作时一般3-7天可自行缓解,但反复发作会形成“痛风石”(关节周围的硬疙瘩),最终导致关节变形。
·谁容易得?
爱喝啤酒吃海鲜、肥胖、长期高糖饮食(果糖代谢会升高尿酸)、有痛风家族史的人群是高危群体。
·养生重点:
1)饮食“三低一高”:低嘌呤(避开动物内脏、浓肉汤、沙丁鱼等)、低果糖(少喝含糖饮料、蜂蜜)、低酒精(尤其是啤酒),高水分(每天喝够2000ml白开水)。
2)警惕“隐形高嘌呤”:香菇、紫菜、芦笋等蔬菜,以及黄豆、绿豆等干豆类也含中等量嘌呤,急性期需少吃,缓解期可适量吃。
3)控制体重:肥胖会抑制尿酸排泄,但减重要“慢慢来”(每月减2-4斤),管住嘴、迈开腿,急性期不宜进行关节负重为主的活动锻炼,避免运动损伤过诱发痛风急性发作。
2骨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病):关节“零件”老化磨损,老年人高发但年轻人别大意
骨关节炎是最常见的关节炎类型,我国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超50%。本质是关节软骨(覆盖在骨头末端的光滑“缓冲垫”)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变薄、碎裂,甚至完全消失,导致骨头直接摩擦骨头,同时引发关节边缘“长骨刺”(骨质增生)。它好发于负重关节(膝关节、髋关节)和灵活关节(手指远端指间关节、颈椎/腰椎小关节),典型症状上下楼梯、蹲起等负重活动时疼痛加重,休息后缓解,晚期可能出现关节僵硬、活动时有摩擦音(“咔咔响”),甚至走路困难。
·谁容易得?
年龄增长(软骨修复能力下降)、肥胖(增加关节负荷)、过度运动(如长期跑步、爬山)、关节外伤(如骨折后未规范康复)、女性(绝经后雌激素下降加速软骨退化)是主要风险因素。
·养生重点:
1)减少关节“超负荷”:避免长时间蹲跪(如擦地板)、频繁爬楼梯/爬山(改乘电梯或使用登山杖)、提重物(单次不超过5公斤);坐着时避免跷二郎腿(加重膝关节内侧压力)。
2)保暖防寒:寒冷会让关节周围血管收缩,加重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更容易疼),冬季戴护膝、穿厚袜,夏天避免空调直吹膝盖。
3)选对运动方式:游泳时,水的浮力可减轻关节压力,是对关节非常友好的非负重运动,部分游泳馆水温偏凉,需注意热身;骑自行车是现在年轻人很流行的社交运动,骑行时需注意坐垫调高以减少膝盖弯曲;散步是老少咸宜的低冲击运动,需注意平路慢走,避免石子路;同时,注意避免广场舞中的蹲跳动作、太极拳里的深蹲姿势。
3类风湿关节炎 & 强直性脊柱炎:免疫系统“误伤”关节,早期干预是关键
(1)类风湿关节炎:对称性“侵蚀性”炎症,可能致残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各种病因导致的免疫系统紊乱后,错误地攻击了自身关节,主要以双腕、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为主,通常呈“左右对称”肿痛,早晨起床时关节僵硬明显(超过1小时),活动后稍缓解。如果不规范治疗,炎症会持续破坏关节软骨和骨头,导致关节畸形(如手指“天鹅颈”“纽扣花”样变形)、功能丧失,甚至累及肺脏等内脏器官。
·谁容易得?
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发病人群以30-50岁中青年为主、有类风湿家族史、长期吸烟者更易患病。
·养生重点:
规范用药不擅自停药:类风湿关节炎需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激素等药物控制病情,很多人因为害怕药物不良反应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反复,其实,在医师的指导下规律用药,不仅有利于病情的控制,反而更有希望尽早实现药物的减量甚至停药。
(2)强直性脊柱炎:侵犯脊柱和骶髂关节,年轻人高发
强直性脊柱炎主要累及骶髂关节、腰椎,逐渐向上发展至胸椎、颈椎,导致关节“融合”(骨头长在一起),患者会出现慢性腰背痛、弯腰受限,严重时脖转动及抬头低头困难,最终可能变成“驼背”“竹节样脊柱”。部分患者还可能合并虹膜炎、炎症性肠病。
·谁容易得?
本病好发于15-35岁男性,HLA-B27基因阳性的有强直性脊柱炎家族史的人得病风险更高。
·养生重点:
保持脊柱灵活性:适度进行活动锻炼有助于改善病情,中学生广播体操、八段锦都是非常适合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锻炼方式,每天做“小燕飞”(俯卧抬上身和双腿)、“臀桥”(仰卧挺髋)等动作,避免长时间弯腰加重脊柱压力。
4关节炎患者的“黄金康复法则”:动对+护对,关节更耐用
无论哪种关节炎,适度锻炼都是“天然润滑剂”,但记住“不疼为准,循序渐进”:
1.急性期(关节红肿热痛明显):以休息为主,可做轻柔的关节被动活动,如用手辅助缓慢弯曲伸直手指/脚趾),避免加重损伤。
2.缓解期(疼痛减轻):
此时是关节活动度训练的最佳时机:每日做手指/手腕/膝关节的“缓慢全范围屈伸”(每个动作10次×3组),保持灵活性;脊柱关节炎患者可练习“猫牛式”(跪姿交替拱背、塌腰)放松腰椎。
•低冲击有氧运动:游泳(首选)、骑自行车(坐垫调高)、平路散步(每次20-30分钟,每周3-5次),增强心肺功能的同时减少关节负担。
•肌肉强化训练:用弹力带做直腿抬高(锻炼大腿前侧肌肉)、靠墙静蹲(增强膝关节稳定性),或小重量哑铃练上肢,肌肉越强,关节越稳。
注意:锻炼后若关节疼痛持续>1小时或次日明显肿胀,说明强度大了,需减少次数或换更温和的动作(如游泳换成坐姿踢腿)。
结语:关节炎不是“忍一忍就过去”的小毛病,而是需要“分型管理+长期抗战”的慢性病。在世界关节炎日,让我们学会和自己的关节“对话”——知道它怕什么、需要什么,用科学的养生和锻炼,守护每一步的轻松与自由!
作者:风湿病科 董菲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