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奶、骆驼奶、驴奶等小众奶逐渐出现在人们视野里,相关产品种类也逐渐丰富,近期有品牌上新了一款有机鲜驼乳,凭借其营养优势吸引消费市场的目光。
大多小众奶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消费市场对于驼奶的了解还不够多,虚假宣传、食品安全等问题也频频发生,虽然相关政策加大规范力度企业也在不断创新,但驼奶市场仍然存在很大提升空间。
警惕宣传“红线”,营养价值的宣传边界
驼奶类产品近年来发展规模逐渐扩大,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驼奶产品产值25.3亿元,同比增长 16%;2025 年预计达 3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 20%。
营养优势是驼奶类产品的主要卖点,比如某品牌鲜驼奶宣称含优质乳蛋白4.3g/100g,原生高钙158mg/100g,天然氨基酸18种;另一品牌鲜驼乳蛋白质含量为3.9g/100g,赖氨酸含量为290mg/100g,钙含量为216mg/100g,锌含量为1.1mg/100g,脂肪含量为7.14g/100g。
随着居民健康意识持续提升,饮食选择愈发偏向营养、健康与功能性,驼奶凭借其高蛋白、低乳糖、富含多种活性成分等独特营养价值,逐渐赢得了一定消费市场的欢迎。有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对骆驼奶的需求已突破1.8万吨,展现出可观的市场潜力。
虽然驼奶确实具备一定营养价值,但也要注重产品宣传的真实性和边界,现在仍能看到部分品牌将驼奶宣传成“沙漠之神”“沙漠白金”等,在产品宣传中透露出功效性,但并没有相关依据和科学实验证明,市场中因夸大宣传导致产品被罚的案例比比皆是。
2023年虹口市市场监管局针对某驼奶的“驼奶对肾病的治疗”“驼奶对糖尿病的治疗”“驼奶对乙肝患者的作用”“驼乳粉适合人群为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肝脏疾病人群”等宣称疾病治疗功效的内容,作出罚款25000元、没收违法所得14790元的处罚。
驼奶作为食品在宣传时需严守食品宣传的边界与规范,避免夸大其词更不能虚假宣称其具有疾病治疗、保健养生等超出食品范畴的作用。
产量“卡脖子”,生产养殖难度大
小众奶想要扩大市场始终难以摆脱“小众”限制,受到养殖环境与骆驼习性影响,目前我国适宜养殖骆驼的区域有限,主要包括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河北、宁夏等地,其中新疆骆驼存栏量较多在2019年为18.48万头,同期内蒙古骆驼存栏量为17.26万头。
不仅养殖规模受限骆驼的繁殖周期也较长一般两年一胎,孕期长达13个月左右,不同于牛羊奶,骆驼通常只有在幼驼需要喝奶的时候才会分泌乳汁,还有在挤奶时母驼的配合度也非常低,每天的产奶量大概仅1.5kg左右;而且骆驼养殖成本也高于普通家畜,难以满足大规模的市场需求。
不过政策、企业层面都在不断突破生产限制,政策层面对驼奶产业提供扶持,比如肃北县出台《2025年畜牧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对当年产奶母驼10峰以上且生产销售质量检测合格的骆驼鲜奶达5000公斤以上的,每公斤骆驼鲜奶给予10元补贴;对当年收购、加工、销售本县合作社、养殖户驼奶100吨以上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200吨以上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助力驼奶产业发展。
尽管当前驼奶产业仍受到限制,但在政策和企业的双重推动下驼奶市场正逐步突破产量与规模的瓶颈,未来驼奶有望在保持独特价值的同时稳步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高价定位或成发展“绊脚石”
高价定位也是鲜驼乳发展的限制因素之一,近期有品牌推出有机鲜驼乳,宣称甄选阿勒泰有机散养骆驼奶源,挤奶到加工4小时完成,采用低温巴氏杀菌工艺有效保留驼乳天然活性营养,该产品小瓶装售价为28元/瓶。
其他品牌的鲜驼乳也是定价较高,比如某品牌纯骆驼鲜奶净含量250ml*4瓶京东旗舰店售价为180元,平均45元/瓶;另一品牌鲜骆驼奶200ml售价为49.9元。
鲜驼奶的价格普遍偏高背后可能有着多方面原因,除了上述提到的单产低外,其加工难度较大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驼奶富含活性营养成分高温灭菌会破坏营养,需采用低温杀菌和冷链运输,但我国西北牧区冷链基础设施薄弱运输成本较高。
即便是加工为奶粉也有一定限制,有数据显示传统高温喷粉技术会导致40%以上的活性物质流失,而低温喷粉技术虽能保留95%的营养但设备成本是普通工艺的3倍。
产品定价较高导致接受人群有限无疑加大了市场拓展的难度,在当前消费理性的市场环境下品牌想要长久、持续的发展,就需考虑如何在维持品质的同时优化成本结构,降低价格门槛;或是精准瞄向高端消费人群提高附加值和质价比促进复购。
产品数量较少且突围难度大
驼奶本身就是小众品类,作为细分赛道之一的鲜驼乳更难以形成明显规模,市场上布局鲜驼乳的品牌多集中在新疆、内蒙古等骆驼主产区且以区域性品牌为主,例如新疆的旺源鲜鲜、驼满满、内蒙古的英格苏等,整体来看市场中相关产品布局还比较少。
产品数量较少也意味着品类市场规模、知名度、消费基础等都比较有限,市场规模上有限的奶源供给和高成本制约了产能使得整体市场容量难以快速扩大;知名度方面大部分消费人群对鲜驼乳的认知还停留在“听说过”或“高端营养品”的浅层印象,对其营养价值、适合人群、饮用场景等缺乏深入了解;消费基础则更为薄弱由于价格偏高、购买渠道相对有限,鲜驼乳尚未培养出稳定的大众消费群体。
而且驼乳还需要面临牛奶、羊奶等传统、成熟乳制品的激烈竞争,比如普通纯牛奶每盒250ml价格区间大概在2-5元左右,与鲜驼乳20-50元以上的单价形成鲜明对比,难以成为日常选择。牛奶已经实现全渠道渗透在街边小店都能轻松买到,而鲜驼乳却受限于保鲜期短、产能有限,线下多集中在高端商超或特定区域,线上也依赖小众渠道。
再加上一些成熟的乳制品品牌已建立起强大的品牌信任和用户忠诚度,市场对其品质、安全的认可度较高,然而消费市场对鲜驼乳认知模糊甚至存在疑虑,进一步加大了市场突破的阻力。
标准、品质不一,市场乱象频发
鲜驼奶产业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各品牌执行的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不一致,某品牌鲜驼奶执行的是T/CAAA 009-2019《巴氏杀菌驼乳》团体标准;另一品牌鲜骆驼奶执行Q/JCYC 0001S企业标准,二者可能在驼乳加工方式和品质要求上有不同的技术要求、检验方法等内容。
不同品牌的鲜驼奶的保质期也存在差异,某品牌骆驼鲜奶宣称采用巴氏灭菌技术可在0°C~4℃冷藏保存7天,另一品牌鲜驼奶采用巴氏杀菌和低温速冻锁活,零下18°C冷冻保存120天、解冻后未开封2-6°C可保存3天。
标准不一导致市场上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监管部门也难以形成统一的监管尺度,增加了监管难度和执法成本,长期下来难免会出现部分低价低质产品以次充好的现象,破坏行业口碑;而坚持高标准的品牌则可能因成本高、价格高而被误解,进一步削弱市场对整个品类的信任。
例如某品牌宣称“100%纯鲜驼奶”实则掺杂其他乳类用低廉成本冒充高品质产品;还有些品牌为了凸显稀缺性编造虚假奶源故事,将普通养殖的骆驼奶包装成“野生放养”“戈壁珍品”,通过夸大宣传抬高价格。
此前在驼奶粉品类中此类乱象就有不少,部分商家将以燕麦粉、大豆蛋白粉等为主料的冲调类方便食品冒充驼奶粉销售,在宣传中暗示为纯驼奶粉,鲜驼乳品类也未摆脱这一情况,加快统一标准制定、加大市场整治力度已成驼乳行业规范发展的当务之急。
供应链、冷链成“拦路虎”,区域限制如何突破
骆驼养殖多集中于西北干旱地区驼乳生产也依附于此,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区域品牌影响力难辐射全国,鲜乳品类的特殊性又进一步增加难题,其保质期短且全程依赖冷链维持低温,任一环节的温度波动都可能导致品质变质,但部分偏远产区的冷链设施薄弱,从牧场到加工厂的短途运输可能依赖简易冷藏设备,长途配送面临冷链断裂风险。
而且驼奶品牌大多是一些中小企业,资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有限,冷链物流与渠道建设又是重投入领域,冷链车辆、恒温仓储、全程温控系统的购置与维护,以及跨区域冷链网络的搭建,都需要持续的资金注入;进入高端商超的入场费、冷链专柜铺设、线上冷链配送合作等也意味着高额前期投入。
近些年也能看到一些驼奶加工项目陆续投产并加码鲜驼乳生产线,例如品牌驼奶加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600万元分两期建设,全面达产后日处理骆驼鲜奶10吨,年加工鲜奶3500吨、产乳制品2200吨,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4500万元。
另一品牌在2023年2月进入试生产阶段,总投资5000万元,新建年处理鲜驼奶18000吨精深加工项目,生产车间15480平方米,生产线三条分两期进行,一期为驼鲜奶、驼酸奶的生产加工,二期驼乳粉的生产加工。
鲜驼乳的发展困境重重,但部分品牌加码生产线的动作已显露出行业突破困局的决心,生产能力提升有望推动从奶源到加工的高效衔接,下游可以借助线上渠道拓展触达范围,这种从单点投入到全链条优化的升级正为鲜驼乳打破局限。
市场认知“短板”待补,发展突破困难重重
虽然驼乳营养价值高但仍属于小众产品,在很多地区消费市场对驼乳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还不高,市场教育滞后也是制约鲜驼乳的瓶颈之一,品牌推广工作仍需加强。
不仅市场认知不足驼乳产业想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还需要面临多重难题,生产端低产、分散直接导致鲜驼乳原料供给不稳定,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成本端分散养殖需投入更多人力进行奶源收集与运输,加之驼乳加工需特殊工艺保留营养,进一步推高产品成本;技术层面国内驼乳深加工技术仍待突破,多数产品集中在驼乳粉等基础品类,对驼乳中活性蛋白、免疫球蛋白等特色营养成分的提取与应用不足。
挑战的破解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企业、行业协会与政策层面协同发力,企业聚焦技术与产品创新,协会推动标准制定与行业自律,政策给予养殖、加工环节的扶持,共同推动驼乳产业发展新阶段。
尽管挑战重重但在健康价值、产品创新、品质升级与相关品牌持续加码的背景下,鲜驼乳市场依然存在很大发展潜力,不少品牌也正在持续发力产品创新,推出驼乳酸奶、驼乳益生菌粉、驼乳婴幼儿配方食品等多元化品类,覆盖早餐、代餐、母婴等场景;也有越来越多科普短视频、线下体验活动等方式,让更多消费者了解其健康价值。
鲜驼乳作为乳品市场的特色品类既承载发展机遇也面临从生产到市场的多重挑战,从奶源稀缺、成本高企到标准混乱、认知不足,每一道关卡都考验着产业升级的决心,但随着政策扶持、技术迭代突破、品牌教育深化以及健康需求持续释放正逐步突破瓶颈,未来鲜驼乳有望成长为兼具差异化价值与大众认可度的健康食品,在乳制品市场中开辟出可持续发展的新赛道。
行业思考:从鲜驼乳的发展困境中可以窥见整个乳品行业在细分赛道突围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共性命题,细分品类想要发展壮大先要规范市场加大监管力度,为消费市场传导正确的认知,同时在工艺技术上深耕让技术创新转化为产品优势和品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