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碗宽面带你了解地道咸阳味儿
创始人
2025-10-07 19:24:36
0

“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弯……留个钩担挂麻糖,坐个车车逛咸阳。”朗朗上口的歌谣,诉说着咸阳人与“𰻝”字的深切情谊。

咸阳,作为“国际面食之都”,面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咸阳河水𰻝𰻝面”,不仅是当地人餐桌上的“常客”,更是外界了解咸阳饮食文化的重要窗口。

2011年,咸阳河水𰻝𰻝面制作技艺入选陕西省第三批非遗名录。如今,这碗面早已超越果腹之需,成为承载着咸阳烟火气与文化底蕴的鲜活象征。

溯源历史 解锁“𰻝”字奥秘

“这组泥塑以夏收后渭河南集会为场景,由139个人物组成,集中展示了咸阳河水𰻝𰻝面等十余项非遗项目。”9月3日,秦都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厅内,馆长赵艳妮介绍。

咸阳河水𰻝𰻝面制作技艺泥塑。

泥塑中,妇女扯面的娴熟姿态、汉子吃面的畅快神情,将咸阳这道美食的烟火气生动定格。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的咸阳,自古农业发达,河水𰻝𰻝面能在此扎根传承,离不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

“咸阳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热、水资源充沛,利于农作物生长灌溉,也是陕西冬小麦的主要产区。”赵艳妮解释,优质冬小麦为原料,搭配咸阳盛产的秦椒、大葱、大蒜等食材,为这道面食的独特风味打下坚实基础。

关于“𰻝”字的来历,流传着诸多趣味版本。有“无名秀才为面造字”的说法——相传一位秀才品尝过美味的面后灵感突发,创造出这个独特的字;也有“秦始皇为这道美食创字”的传说——传说秦始皇微服私访尝到此面后龙颜大悦,亲自造字。

面馆“𰻝”字墙饰。

“虽有十余种版本的歌谣讲这一字的组成,但结尾都与‘逛咸阳’有关联,可见这𰻝𰻝面与咸阳这座城市密不可分。”赵艳妮说。

“咸阳河水𰻝𰻝面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卜二龙对“𰻝”字也有自己的见解:“以前盐、碱少,相传会用麦秆烧成灰,加水沉淀后和面,做出来的面硬,制作时得用棒槌捶打,推断该字与捶打面团的声响有关。”

“咸阳河水𰻝𰻝面”名字的由来,与咸阳古渡紧密相连。2009年,秦都区文化馆在调研这项技艺时采访85岁咸阳古渡老船工杨景亭。据老人当时回忆,年轻时跟着长辈在古渡当船工,常在码头边吃𰻝𰻝面。当时码头附近的饮用水,都是用担子从渭河里担回、经沉淀后的河水,用这河水和面煮面,口感格外筋道爽滑,“河水𰻝𰻝面”的说法便慢慢流传开来。

随着时代发展,陕西面食产业日益兴盛,𰻝𰻝面成为代表性品类。“截至去年11月底,仅咸阳城区内,𰻝𰻝面的店面有近30家;陕西各地的𰻝𰻝面馆不计其数,甚至在国外也能看到身影。”赵艳妮说。

咸阳河水𰻝𰻝面。

如今,越来越多人爱上这道可口的面食,让这份咸阳记忆,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匠心手作 延续地道风味

在咸阳,一碗地道的河水𰻝𰻝面,是游子心中难以割舍的乡情,也是这座古城独特的美食名片。而要做出这碗令人魂牵梦绕的面,和面是关键。

“和面时水与面的比例,得根据不同季节的空气湿度来调整。”卜二龙在面馆后厨一边揉面,一边说。秋冬时节气温低,面团醒发困难,水就得适当多放些,醒面时间也得延长;春夏则相反,醒面时间相应缩短。

和好的面不能立马使用,必须经过“三醒三揉”工序。卜二龙说:“重复揉制,能让面团充分舒展,吃起来更有韧性。和面还讲究‘三光’,即面光、手光、盆光,这才是判断面是否和好的标准。”

待面团和好后,将其分成一个个大小均匀的剂子,双手一压,推擀成小宽片,码放整齐后再刷上一层菜油,既能防粘,又能让面条更光滑,等吃的时候再擀扯,口感最佳。

待食客点单后,就到了最精彩的拉面环节。卜二龙取过油润的面片,双手紧紧握住面片两端,轻轻一拉,再往案板上来回摔打,随着“biang biang”的声响,面片被拉得又长又宽,他说:“每根面长度在1.5米以上、宽5公分,这样面条有嚼头,吃着也过瘾!”

面条下锅,其间加上蔬菜,煮上三滚,便能捞出。接下来就是浇油激香的关键步骤。卜二龙介绍:“辣椒面选用咱当地优质的秦椒,色泽鲜红、辣味适中,还带着一股独特的香味。”将适量食盐、五香粉等佐料撒在面上,铺上葱花、辣椒面,将烧得滚烫的菜籽油浇在上面,“呲啦”一声,香气瞬间弥漫。

油温低,激不出调料的香味;温度高,调料容易焦煳,热油的火候全凭经验拿捏。最后,配上西红柿鸡蛋、肉臊子等,至此,一碗地道的河水𰻝𰻝面大功告成,让人垂涎欲滴,迫不及待地想要大快朵颐。

聚力推广 让非遗活态传承

𰻝𰻝面融合陕西八大怪,面条像裤带、盆碗不分家、辣子一道菜……”在今年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2025年非遗晚会》上,卜二龙携“咸阳河水𰻝𰻝面”制作技艺惊艳亮相,向全国观众展示推广这道咸阳美食。

为了让这一非遗技艺得到更广泛传播,近年来,卜二龙积极投身各类文化推广活动,参与《非遗里的中国》陕西篇节目录制,参加“与辉同行”陕西行直播、吉林省第七届雪博会、河北省“长城脚下话非遗”等活动进行现场宣传。

“技艺更是文化,传承与传播责任非常重大。”卜二龙说。多年来,他培养及教授学员近百人。为了让更多人品尝到正宗的咸阳味道,今年8月底,创新推出的𰻝𰻝面预包装食品,线上线下销售上千单,更让卜二龙惊喜的是,这款预包装食品在国外销售平台也受到欢迎。

“苍茫茫的黄土塬,黑黝黝的西北汉,就是走到天边边也忘不了这𰻝𰻝面……”在咸阳,“𰻝”字还催生出音乐、舞蹈、快板剧等丰富多样的艺术作品。“经过修改提升,我们组织编排的第二版《咸阳河水𰻝𰻝面》舞蹈,更显现关中男人的阳刚大气、关中女人的柔美干练,乐器加入板胡与唢呐,服装更具地域特色。”赵艳妮说。

舞台上,极具特色的青花瓷大老碗十分吸睛,宽宽的面条在舞者手中仿佛有了生命,生动演绎着这道咸阳特色美食。该作品广泛演出,其中,以该作品音乐编排设计的舞蹈在国家级比赛中表现出色。

𰻝𰻝面》舞蹈表演现场。

除了舞蹈,𰻝𰻝面在绘画、雕塑、摄影等领域也大放异彩。今年5月,秦都区文化馆及非遗保护中心挖掘整理的《陕西𰻝𰻝面》书籍正式出版,涵盖咸阳面从历史到文化等多方面内容。

与此同时,多次组织研讨会、收集老物件、参与面食节和非遗进校园活动,助力咸阳河水𰻝𰻝面的传承发展与推广。

“挖掘非遗、展示非遗是第一步,我们将整合资源,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参与传承,让咸阳河水𰻝𰻝面被更多人熟知。”赵艳妮说。

如今,从巷子的独特美味到广为人知,从地方美食跃升为文化名片。一项项成果,充分彰显出大家对这一咸阳面食的守护,这份独属咸阳的美食记忆,定会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代代相传。

非遗传承人卜二龙:用心做好每一碗面

“老板!来碗𰻝𰻝面,多放辣子!”9月9日中午,秦都区玉泉东路鸿渐𰻝𰻝面馆内热闹非凡,油泼辣子与臊子的香气相互交织,让人食欲大增。

卜二龙制作𰻝𰻝面。

卜二龙是“咸阳河水𰻝𰻝面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这门承载着家族记忆的手艺,曾在其爷爷那辈险些中断,幸运的是,父亲毅然重拾,在咸阳毛条路开起一家面馆,温暖的不仅是街坊邻里的胃,更在年幼的卜二龙心中埋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

回忆起儿时,卜二龙感慨万千:“每天清晨6点,父亲起床和面,面团醒发间隙,他又和母亲匆匆赶往市场采购新鲜食材,因周边有夜市,面馆常常要忙到次日凌晨3点才打烊。”父亲的这份坚守,深深烙印在卜二龙心中,让他逐渐明白这碗面背后所承载的重量。

18岁时,卜二龙正式跟随父亲学习制作咸阳河水𰻝𰻝面,看似简单的和面,却成了他面临的第一个难关。

“一开始,常常陷入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循环,揉好的面团不符合标准。”卜二龙回忆。但他深知,这是一门需要耐心的手艺,容不得半点浮躁。于是,他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一次又一次地总结经验,终于慢慢摸清了其中的门道。

和面时,水与面的比例要依据天气灵活调整,擀面要擀得两边薄中间厚,扯面要保证薄厚均匀,煮面时需盖锅盖大火煮三开,通过观察面色来判断是否煮熟;泼油时,油温要控制在180℃左右,只有这样,才能让面中的油泼辣子香飘四溢。

2012年,卜二龙正式从父亲手中接过店面。他精心挑选原材料,丰富佐料种类,让咸阳河水𰻝𰻝面在色、香、味、形等方面都更符合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和口味。

河水𰻝𰻝面展位吸引不少游客。

“最忙的时候,一天能卖出近700碗面。”卜二龙欣慰地说。在他的精心打理下,面馆的口碑越来越好,生意日益火爆,那一口爽滑的面条,成了食客们念念不忘的味道。

“面非常好吃,我会推荐身边朋友品尝咸阳面食!”来自安徽的食客江玉赞不绝口。

正是这份坚守与付出,为卜二龙换来了诸多认可。2016年,他荣获“中华金厨奖”;2020年,他被授予“咸阳河水𰻝𰻝面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其店铺被授予“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单位、荣获“最受消费者欢迎的中国面条类陕西𰻝𰻝面代表品牌”等多项荣誉。

“我们将在全国招募传承人,让这份面食文化传承下去,也希望更多人知道咸阳的河水𰻝𰻝面,让这香味飘得更久、更远。”卜二龙坚定地说。

记者手记

翻开《陕西𰻝𰻝面》,我被书中“𰻝”字的写法及相关歌谣深深震撼。拆解部首,“穴”“马”“戈”等勾勒出秦人忠厚尚武的模样,仿佛让人触摸到了老秦人的生活印记。

采访中,看到了卜二龙这位非遗传承人在面食制作道路上的坚守与创新。一根面条、一个复杂的“𰻝”字,背后承载着咸阳独有的文化与水土气息。如今,线上线下等多元宣传窗口正为“咸阳河水𰻝𰻝面”助力,期盼这份极具咸阳烟火气的面食被更多人感知,让咸阳故事随面香延续。

来源:咸阳市融媒体中心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还... 一、价格倒逼:帐篷成年轻人对抗“酒店刺客”的硬核武器 国庆期间,热门城市酒店价格集体失控:武汉快捷...
双节·在岗丨“虞姬”驻守假期,... (速新闻记者 欧怡娜)国庆中秋假期的项王故里景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10月7日,在熙攘的游客中,一...
原创 峨... 峨眉山陪爬598到798元一天的价格不低,可九成的顾客都是30岁左右的女游客,这事儿真没表面那么简单...
三亚“暖心服务”,随处见! 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湖北游客胡女士刚抵达三亚凤凰国际机场,立刻被“轻松游”行李托管点吸引...
迎客超40万人次,金华婺州古城...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朱子叶 这个假期,婺州古城持续成为浙江金华的文旅热点。 据古城方面统计,截至1...
宝藏徐州 | 文化体验感拉满!... 这个国庆假期, 徐州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文活动, 让来往徐州的游客们 无需远行,不必拥挤, 只需带上好...
面馆贴文言文“请假条”引热议,... 10月7日,多名游客在山西大同游玩时,看到一家面馆大门贴了一张文言文写的“请假条”,大意是老家秋收,...
暖心服务护航游客“放心游”!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海棠区迎来客流高峰,各部门、景区、酒店等以精细化的服务举措,将暖心融入每一个细节...
遛娃必看,省心好玩的亲子游目的... 国庆假期快结束了 还不知道带娃去哪玩? 贴心的小编带着 研学攻略走来了! 以自然为师,与万物为友 ...
丹东·营口·朝阳“双节”多种玩... 转眼间双节假期接近尾声 (听一百遍《反方向的钟》 能不能回到假期第一天)😭 抓住假期的尾巴 跟随小编...
【视频】传统拜月盛典清远森波拉... 10月6日中秋之夜,清远森波拉景区以一场穿越千年的拜月仪式唤醒文化记忆。 汉服少女执香案、奉瓜果,于...
注意!喀纳斯景区发布公告→ 10月4日、5日,喀纳斯景区出现降雪天气,多路段有严重积雪结冰现象。目前,公路部门经过除雪除冰作业,...
秋雨添诗意 新景引客来 平凉国... 秋雨添诗意 新景引客来 平凉国庆文旅市场实现“质”与“趣”的双向奔赴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佳玥 ...
一景区公告,“暂停开放” 10月5日傍晚,新疆喀纳斯景区出现暴雪天气,造成省道S232线49公里至57公里等路段出现严重积雪结...
他们眼中的邢台丨邢台好山好水,... 他们眼中的邢台 民宿经营者李岩鸣 “老石屋换新颜,靠着山水赚活钱” 10月5日午后,英谈古寨的半山云...
2名中国游客在马来西亚失联 10月4日,两名中国游客在马来西亚沙巴州丝绸美人鱼岛度假村酒店办理入住后失联,此后双方的朋友和亲人在...
官方通报:1人遇难!转移超20... 前天(10月5日),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公安局接游客报警,称有游客从甘肃境内徒步进入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
假期中段出游热度不减:多省接待... 央视网消息:根据手机信令大数据分析显示,假期第六天,湖南客流超过1557万人次,同比增长24.28%...
逛景区、看演艺、游乡村!济南假... 连绵秋雨始放晴,云淡风轻好出游。10月7日,国庆中秋假期第七天,告别连日的阴雨,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