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赏月配月饼是传统习俗。但随着健康意识提升,不少人对传统月饼的高糖高油望而却步,这时打着“无糖”旗号的月饼成了香饽饽——普通人觉得吃了不易胖,糖尿病人盼着能放心尝。可“无糖月饼”真的像宣传得那样 “零负担”吗?
先搞清楚一个关键问题:“无糖”到底是什么标准?根据我国《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只要食品中糖含量低于0.5克 / 100克(或100毫升),就能标注“无糖”。但月饼的口感全靠 “甜” 和 “润” 支撑,光靠这么点糖根本做不出好吃的月饼。
商家为了兼顾“无糖” 标签和口感,通常会用两种方式弥补,却都有健康隐患。一是加大量油脂,此前调查显示,部分“低糖月饼”油脂含量远超普通月饼,饼皮起酥、内馅顺滑都靠油,过多饱和脂肪易致发胖、加重消化负担;二是用甜味剂替代蔗糖,如木糖醇、麦芽糖醇、赤藓糖醇等。其中,麦芽糖醇可能让部分人出现腹泻、腹胀等肠胃不适;赤藓糖醇虽相对安全,但单次摄入超10 克,或给特定人群增加心血管疾病、血糖波动风险。
更易被忽视的是,月饼本身属于淀粉类食品,哪怕没有额外加糖,饼皮的主要原料是面粉,内馅里可能还会加果脯(比如葡萄干、红枣肉)——这些成分吃进体内后,最终都会转化为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对糖尿病人来说,以为“无糖”就能放开吃,反而可能让血糖失控。
想安心吃月饼, 6个实用建议:
最后需谨记:“无糖”不等于“健康”,月饼核心原料是面粉和油脂,本就高热量。中秋吃月饼图的是仪式感,与其纠结“无糖”噱头,不如控制分量、合理搭配,才能吃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