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
国庆消费观察系列报道
从“看热闹”到“品门道”:国庆假期小城游受青睐
人民网记者 欧阳易佳
“这才是度假该有的样子。”上海游客廖思曦坐在浙江省安吉县啡屿咖啡店内,眼前是天然崖壁倾泻下的水幕,手边是醇香的咖啡,她对着手机镜头感叹:“这里不是简单的‘看风景’,而是让你‘成为风景的一部分’。”
镜头定格的,远不止是个人的惬意瞬间,更是当下国庆假期的“新风尚”。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满足于在传统景区“扎堆看热闹”,而是转向县域乡村,去深度“品味”山水人文的“门道”。
小城市亦有大市场。某旅游平台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县域旅游消费预订单量较2024年同期增长51%。其中江苏东台、浙江海宁、广西靖西等县域目的地订单量同比提升均超100%。
数据背后,蕴藏着消费需求的深层转变。“城市客群对‘自然疗愈’和‘微度假’的需求上升,县域目的地的生态徒步、田园采摘、农场体验等活动成为假期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携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沈佳旎认为,国庆假期,不少兼具自然康养与民俗特色的目的地更受欢迎。
曾经的“小众”之地,靠什么吸引了八方来客?
在陕西袁家村,游客不仅能看“关中民俗”,更能品尝地道的关中小吃,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乡村成了人气旺盛的“民俗体验地”;在云南阿尼么村,昔日的偏僻山村凭借特色景观和创意活动,成为备受追捧的旅游新热点……县域旅游要脱颖而出,必须让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转化成为游客可感知、能参与、带得走的真实体验。
西苕溪的秀美风景。受访者供图
“我们把水作为最宝贵的生态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来统筹谋划。”浙江安吉县水利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程平告诉记者,“通过持续多年的西苕溪综合治理,系统地提升了流域水安全和生态环境,营造出‘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的一流创业环境。不断优化亲水空间的公共服务配套,努力让更多游客愿意来、留得住,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
“县域乡村游正走向一个强调深度融合、可持续与共享发展的新阶段。”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苏明明认为,县域旅游呈现精细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逐步从单一的看风景转向深度的多元体验,从“景点打卡”走向“县域联动”,从依托传统生态文化资源转向创意整合多元资源,形成了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
县域旅游的升温,也吸引了海外游客的目光。长期生活在中国的美国姑娘BeeRose来到山西省晋城市的锡崖沟村,被一条开凿在悬崖峭壁上的挂壁公路所震撼。
BeeRose在社交媒体平台晒出游玩中国的经历。受访者供图
“这辈子第一次见识挂壁公路。”BeeRose在视频中感慨,“这是一个有着惊人历史的地方,当地村民三代人花了30年,开凿出这条公路,这条路太能证明中国人持之以恒的决心了。”她在社交媒体分享的这段经历,引来大量海内外网友的关注。中国小城正以其独特的生态文化底蕴,向世界展现着“诗和远方”。
人气来了,如何能一直旺下去?
“县域旅游要实现长远发展,关键是要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既要突出特色,避免千村一面,又要让当地群众成为旅游发展的真正主体和受益者,保护好文化的原真性。”苏明明认为,要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就不能仅满足于卖门票,而是要把优良的生态作为一种普遍性的价值和品质支撑,融入地方发展的方方面面,使之成为提升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的强大动力。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仅是将山水风景作为景点出售门票,更是将优质的生态禀赋视为一种‘生产要素’和‘品质背书’,赋能全域产业。”苏明明说,应将具体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可消费的旅游产品,让“绿水青山”成为区域公共品牌,提升所有产业的附加值。
沈佳旎也表示,县域目的地可借助OTA(在线旅游)平台的品牌与营销优势,整合分散的文旅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县域品牌。同时利用数据洞察优化产品开发与运营管理,推动“文旅资源+数字化”深度融合。并注重人才培养与产业赋能,夯实长效发展的根基。
这个国庆假期,大江南北的一个个小城小镇,以其独特的方式回应着人们对美好旅行的期待。越来越多的游客用脚步表明——真正的度假,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实习生刘艺璇对此文亦有贡献)
国庆消费观察系列报道:
三代人的假期旅行:山河入怀,各得其乐
“国补”持续发力 3000亿资金如何点燃消费新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