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图源:“安逸四川”宣传推广平台
sichuan
川蜀之地,天府之国
钟灵毓秀,物华天宝
2019~2021年,历时三年,四川作为试点省,在全国率先完成全省文旅资源“双普查”,共普查出文化资源305.74万处,旅游资源24.57万处(数据截至2023年12月)。
为宣传四川优质旅游资源,提升巴蜀文化旅游影响力,立足全省文旅资源普查的丰硕成果,今筛选出特色优质旅游资源进行宣传推广,并以连载的形式一一呈现。
蜀地咽喉,青山作屏
这里是李白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灵感源泉
也是中国“两弹一星”
惊天动地的研发基地
这里,是绵阳
一座将极致诗意与尖端硬核
完美融合的传奇之城
岷山主峰雪宝顶(杨建 摄)
有灵山,有秀水!
滚滚涪江,发源自岷山雪宝顶,全长718公里,经平武县直奔绵阳,浩大江水如万马奔腾流向东南,在与安昌河汇合之后,于重峦间形成一个巨大的V字,冲积出一片膏腴之地。后继续在巴蜀大地上蜿蜒向前,于重庆合川汇入嘉陵江,最终加入浩浩长江奔向东海。
涪江,她沟通了长江以南的华中、华南地区,往东南隔着涪江河谷与重庆相连,向西南遥望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绵阳,她枕依涪江,雄踞川北腹地——良田沃土广布四野、人文鼎盛绵延千年。
奔流而下的涪江
绵阳的水,宛若嘉陵江的“羽毛”。涪江,作为长江支流嘉陵江的右岸最大支流,也是绵阳的“母亲河”,作为这座城市的生命线,不仅带来了丰沛的水源,还塑造了沿岸独特的地貌景观。
绵阳山水格局(李馨宇 制图)
涪江自青藏高原奔涌而下一路俯冲,奔腾的河水流到平武煽铁沟时,碰到更加险峻的高山阻挡,经历千万年的冲刷、切割,在莽莽山原间切开一条长约近30公里的大峡谷。涪江峡谷是三国邓艾灭蜀的阴平古道,是古蜀人从北方往成都平原迁徙的通道之一。
2009年武都引水工程水库修成后,在“高峡出平湖”的作用下形成一条约40千米的黄金水道,这条黄金水道包含画屏峡(旧称石门关峡)、六龙峡(旧称平驿峡)、燕云峡(旧称喇叭峡)、青天峡(旧称藏王寨峡)、飞瀑峡(旧称牛鼻子峡)、芳春峡(旧称挖金峡),合称“涪江六峡”。
武引水库
“涪江六峡”是龙门山与涪江的最佳结合。最早观赏到这幅长卷般壮丽风光的是生活和行走在千里岷山中的氐羌人,他们见证了“涪江六峡”原初的美丽。
涪江六峡
绵阳的山,半边山地,半边丘陵。往西,岷山山脉、龙门山脉等渐次铺展,山间云雾翻涌成海;东南,与四川盆地相接,平均海拔不到600米,夹杂着零散的山地丘陵。丘陵和盆地如一池春水在广袤大地上腾起万顷碧波。
富乐山,又名东山,又称旗山,绵州第一山,这里拥有俯瞰全城的绝佳视野。据宋《方舆揽胜》记载: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冬,昭烈入蜀,刘璋延至此山,望蜀之全胜,饮酒乐甚,刘备欢曰:“富哉!今日之乐乎!”富乐山因之得名。
从山下的桃园三结义广场一路至豫州园、汉皇园、富乐阁、富乐堂等大大小小的景点,串联起散布于山间的三国文化。
俯瞰富乐阁
富乐山下桃园三结义雕像(图源:四川方志)
由市区出发一路向北,九皇山猿王洞等待着探险者的脚步。“串珠缀玉”“珍珠白玉塔”“石林秀色”“瑶池洞天”“绝壁石琴”等数百个形态各异的喀斯特景观亦真亦幻,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九皇山
每年三月,药王谷的辛夷花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人间胜景,“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无人机视角下,万亩辛夷花如同粉色星云坠落山谷,王维诗中的人间仙境成为现实。
药王谷辛夷花烂漫
当然,如果你偏爱高山云海,观雾山就就值得一去。这里常年云海翻腾,峰丛、岩溶漏斗密集分布。夏季山峦青葱,松柏成片,风吹时似波涛万顷;冬季,雪压青松,冰凌悬吊,晶莹剔透,可赏“北国风光”。享誉中外的雾山石刻所用的石料正来源于此。
观雾山
隔江相望,窦圌山遥相呼应。这是被李白写进诗歌中的仙山!整座山峰丹赤如霞,三峰矗立,林木苍翠、铁索飞渡、庙宇巍峨,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窦团山
眺望山下,李白故乡的原野在眼前铺展开去,良田沃土,阡陌纵横,风景如画。
李白读书台山下阡陌交通(刘伟华 摄)
山水总相伴。在宁静的白水湖畔,23座小岛像打翻的翡翠盘,游船划破水面,白塔立于湖心,带你体验“两岸青山似画屏,一湖碧水可镜鉴”的悠闲。
白水湖碧波荡漾
转过蜿蜒的山路,罗浮山的黛青色轮廓悄然浮现。1500~2000米深的地心泉水汩汩而出,化成氤氲蒸腾的温泉,水温高达48℃,富含23种矿物质与微量元素,是名副其实的养生佳地,可谓“浮山圣水,人间一绝”。
罗浮山温泉
如果说冬日的罗浮山满是暖意,那么夏天的仙海湖便是山环水绕自带柔光滤镜的避暑佳地。当阳光洒落湖面,7平方公里的清澈水域,热闹得像一场盛大的水上派对,妥妥的一处水上运动“顶流”打卡地。
俯瞰仙海湖
萌宠来袭,野趣十足!
涪江流域的湿润气候与龙门山脉的雄伟地形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既温柔又坚韧的生态系统。
这里,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307米到5400米的海拔跨度,覆盖山地寒带到亚热带多种气候,森林覆盖率高达56.13%,展示着极为丰富的立体景观。
王朗自然保护区
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片区)
作为北纬30°的野生顶流聚集地,这里生活着418只野生大熊猫,是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最多、遗传多样性最丰富、密度最大、栖息地质量最优的核心分布区,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野生大熊猫第一市”。(数据来源: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
大熊猫嬉闹
此外,这里还生活着大熊猫“邻居”——川金丝猴、雪豹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60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21种,红豆杉、珙桐、独叶草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9种,是珍贵的物种“基因库”,也是野生动植物栖息的“富乐园”。
①红豆杉 ②红腹角雉
川金丝猴,中国特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仅在平武小河沟片区就分布有5个川金丝猴种群,数量由最开始的800只增长至目前的1000只左右。(数据来源:绵阳林业)
雪地玩耍的川金丝猴群
灰冠鸦雀,中国特有鸟类,其种群数量极为稀少,仅见于四川(九寨沟县、平武县、青川县)和甘肃(文县)交界处的狭长地带,是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内最为神秘和稀有的鸟类之一。
灰冠鸦雀
珙桐,中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它是第三纪留下的孑遗植物,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每年5月,平武的药丛山迎来一年中最梦幻的时节!山涧中飘满了洁白的“鸽子花”,山风吹拂,万花齐动,欣欣然欲飞出林涛绿海。
珙桐
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批鸟儿迁徙驻留,绵阳是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和“加油站”。每年10月至11月,在三江湖码头、滨江广场、东方红大桥、东原大桥河堤、仙海湖畔,都能近距离观赏到鸬鹚、红嘴鸥、绿头鸭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们。
天龙山候鸟栖息地
仙海湖候鸟栖息地
绵阳的基因里镌刻着川北大地最生动的叙事,其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而文字记载中的绵阳则随着中国历代王朝的更迭,见证了无数兴衰与变迁。
新石器时代,先民们沿涪江及其支流迁徙,在肥沃的土地上采集渔猎,打磨石质工具、烧制精美陶器,留下文化印记。
商周时期,绵阳地区便属于古蜀国的势力范围。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成都金沙遗址的发现,揭示了古蜀文明的辉煌,而绵阳作为其辐射区域也深受影响。涪城边堆山、盐亭张家坝遗址提供了生动的考古学证据。
春秋战国时期,蜀地与中原的交流逐渐增多,秦国灭蜀后(公元前316年),绵阳一带被纳入秦国版图,成为蜀郡的一部分。
西汉时期,绵阳属广汉郡,汉高祖六年设涪县,涪县(今涪城区)逐渐成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平阳府君阙及其模糊的字迹(左为南阙,右为北阙)
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绵阳先后归属南朝宋、齐、梁等政权。这一时期,佛教在四川传播迅速,绵阳境内开始出现佛教寺庙。
圣水寺,建于唐咸通年间(860年-874年)
号称“中川第一禅林”
隋开皇五年(585年),废郡设州,因境内有绵水,故称绵州。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绵州置于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因绵水为名也’。”
唐代,绵州成为剑南道的重要州郡,农业、手工业发达,经济作物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全国八大名茶中居于第二位的“昌明兽目”甚至被皇亲国戚和吐蕃贵族所喜爱。安史之乱后,唐玄宗避蜀,绵州成为临时行政中心之一。
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后蜀政权均重视绵州的发展,使其在战乱中仍保持相对稳定。
宋代,绵州隶属成都府路,因其地处川北门户,成为“控扼三川”的西南锁钥。
至明清,随着社会稳定与文教振兴,“湖广填四川”移民的涌入,绵州接纳四方血脉,羌笛声与涪江号子交织出独特的市井烟火,绵阳成为川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报恩寺,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
明代宫殿式佛教寺院建筑群
晚清时期,绵州受洋务运动和维新思想影响,开始出现近代化工商业。1902年,绵州设立邮政局,标志着现代通讯的起步。
1912年民国初兴,地方施行新政。其时政区设置由清代的府、州改为道、县制,绵州一地改属川西道(治今成都市,民国3年改为西川道)。民国二年(1913年),绵州正式裁撤,因老县城位于绵山之南,取“山南水北为阳”的古义,故名“绵阳”。《 绵阳县志》卷一“疆域·山川上”记载:“绵山,《旧志》:‘治北二里,与天池山相联,为一县主山,州以此得名……距城不三里,是为一州之来龙’。案:《水经注》《元和郡志》《舆地广记》皆云‘绵州以水得名’,此谓以山得名,古籍无之,名由后起。”十分准确而又明白地记载了古“老绵州”改名为“绵阳县”的全过程和得名缘由。
新中国成立后,绵阳专区设立,后逐步发展为地级市。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逐渐奠定了如今绵阳“科技城”的基础。
奔腾不息的涪江虽不如岷江那般显赫和有气势,但它的奇绝地貌、婉转江流却滋养了李白、欧阳修、文同、李调元、沙汀等众多文人墨客,历史的长河中造就了绵阳文脉的山高水长。
李白,绵阳文脉中最鲜明的注解。
江油,涪江干流流经的第三个县,也是诗仙李白诗意人生的起点,在这里,李白度过了最美好的童年和青年时光,写下“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等18首名篇佳作,留下30余处珍贵遗迹。
李白纪念馆青莲池
24岁时,李白走出绵阳,繁忙的川江之上又多了一位出川的旅人。离开时他用一首《别匡山》表达对家乡的不舍之情和雄心壮志。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的《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碑》(现藏江油李白纪念馆) 明确记载:“唐第七主玄宗朝,翰林学士李白字太白...后止此山,读书于乔松滴翠之平有十载。”
📝李白:那些关于绵阳的诗词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思想深受黄老列庄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为人爽朗大方,乐于交友,爱好饮酒作诗,名列“酒中八仙”。
曾经得到唐玄宗李隆基赏识,担任翰林供奉,赐金放还,游历全国,先后迎娶宰相许圉师、宗楚客的孙女。唐肃宗李亨即位后,卷入永王之乱,流放夜郎,辗转到达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上元二年,去世,时年六十二。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赠江油尉
岚光深院里,傍砌水泠泠。
野燕巢官舍,溪云入古厅。
日斜孤吏过,帘卷乱峰青。
五色神仙尉,焚香读道经。
别匡山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初月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
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
乐哉弦管客,愁杀战争儿。
因绝西园赏,临风一咏诗。
咏萤火
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
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
上楼诗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李白文化产业园,文学爱好者的朝圣地。在唐代,青莲镇是古绵州的重要城镇,直至清代,这里仍是水运发达的商贸重镇。来到青莲镇的李白故里,走过陇西院、太白祠、磨针溪、洗墨池、名贤祠、太白楼、邀月台、太白碑林,仿佛读懂了李白年少时期的理想情怀。
李白文化产业园
太白碑林太白楼
文化的香火在绵阳从未间断。
文学家欧阳修在这里降生;司马相如、扬雄曾在这里读书,留下相如读书台、西蜀子云亭等名胜古迹;杜甫、王勃、杨炯、卢照邻、李商隐、苏轼、陆游、杨万里等都曾来过写下了不朽诗篇。
李白纪念馆杜甫堂
子云亭
绵州州城何磊落,显庆年间越王作。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君王旧迹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
——《越王楼歌》-唐·杜甫
上尽江边百尺楼,倚栏极目暮江秋。未甘便作衰翁住,两足犹堪踏九州。
——《登越王楼》-南宋·陆游
生为磊落人,复游磊落州。不见越王台,但见清江流。唯有江边月,曾照城上楼。当都唐帝子,锡土守此邱。
——《绵州越王台故垒》-清·李调元
涪江,成为一条流淌诗歌的江。若想深入体验涪江的魅力,感受千年间的诗意,不妨登上越王楼。
越王楼,始建于唐高宗显庆年间,高29.4米,是当时与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齐名的唐代四大名楼。自唐越王楼告成之日起,天下文人雅士纷至沓来,挥毫泼墨,历代诗人题咏越王楼诗篇多达150余篇,可谓“一座越王楼,半部中国文学史”。
历经千年,这座古楼迭遭毁坏复又重建,如今的越王楼已经成为绵阳城市的一座地标。
越王楼
绵阳,这处物华天宝,为山水灵气所眷顾的宝地,不仅是诗仙李白的出生地,也孕育了丝绸之母嫘祖、文化之圣文昌,羌族文化、白马藏族文化特色鲜明。
盐亭县,被誉为“华夏母亲之都,世界丝绸之源”的地方。依山而建的嫘祖陵,以山为陵,以墓为心,向世人诉说着她“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的传奇。
文昌发祥地,中国两弹城
梓潼,因“东倚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自古有“五谷皆宜之乡,林蚕丰茂之里”的美称,是古蜀道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承载地。
蜀道翠云廊起点——七曲山,这里拥有全国最大的纯古柏林,2万余株古柏遮天蔽日,森林覆盖率高达98%以上,漫步其间,瞬间神清气爽,暑意全无。在七曲山大庙聆听古刹的晨钟暮鼓,虔诚祈福,远离城市喧嚣,寻得内心的一片清凉。
作为文昌文化发祥地,七曲山连续举办七届海峡两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动,让文昌信仰在中华大地源远流长,促进两岸交流。
羌笛悠悠处,震后山河新
北川,一座既承载着千年羌族文明,又铭刻着现代重生史诗的城市。
这里是治水英雄大禹故里。四千多年前,一位伟人在北川土地上神奇诞生,他勇治滔天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开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他就是“华夏人文初祖”——大禹。这里每年举办盛大的大禹祭祀活动,延续着千年文化血脉。
禹王桥
这里是中国唯一羌族自治县。
羌族源于古羌,自称“尔玛”或“尔咩”,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上,就能寻到“羌”人的身影。羌族人习惯把村寨住房建在高山或半山地带,喜欢穿富有特色、绣有漂亮云纹的“云云鞋” ,被誉为“云朵上的民族”。
在沧桑、古朴的羌寨中,羌族人民编织、书写着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羌绣传统刺绣工艺、羌年、禹的传说、羌族水磨漆艺……100余项非遗渗透在羌族人民衣食住行之中。
5·12地震后,北川儿女建起的一座寓意“永远昌盛”的新城。图:北川新县城巴拿恰
北川羌绣,在明、清时期最为兴盛。从服饰纹样到生活器具,57种传统针法,羌族人民用针线在布料上书写着自己的生存智慧,羊角花、藤蔓纹等300余种图案里掩藏着羌家的日月星辰。
羌绣
羌绣双面绣
羌年,即羌历年,羌语称日麦节、日美吉,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羌年起源于羌族人对大自然的敬畏、感恩与崇拜,即所谓“祭天还愿”。2024年,羌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羌年纳吉
羌年坝坝宴
生长在海拔1200~1800米的天然土漆(又名生漆),则是大自然给予这里人们最好的礼物。羌族水磨漆工艺,以生漆为主要原料,在北川民间流传了5000年历史,它有近80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完成。今天,羌族水磨漆工艺美术产品已畅销国内外。
羌族水磨漆艺
深山处的“活态”博物馆
在平武的群山深处,生活着一群远离尘嚣的古老民族——白马藏族。平武的白马人自称“贝”,意为“住在夺补河畔的人”,是居往在岷山东麓川甘交界地区白马人部族的一支。
白马扒昔加古寨
雪山之巅,湖水之畔,白马人保留着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风情。圆圆舞、猫猫舞、曹盖雕艺、制蜂蜜酒工艺、织花腰带、擀毡帽、“上供神佛、中居人畜、下储柴草”的村落、屋顶白公鸡……独特的服饰与图腾,诉说着白马人的古老传说,其DNA更被证实为人类迁徙的“活化石”。
国家级非遗项目-跳曹盖
白马藏族(图源:微平武)
走进这里,不仅是触摸历史,更是去感受生命与自然共生的永恒魅力。
如果说绵阳的自然与历史是一幅宏大的画卷,那么美食则是这幅画中最温暖的注脚。
清晨五点,老街巷口的米粉摊便已升起了袅袅炊烟。竹漏里堆叠如雪山般的米粉,在骨头汤的云雾中吞吐乾坤,一捞一甩,笊篱轻轻一点,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粉,便开启了是绵阳人的一天。
绵阳米粉
而在江油肥肠店里,饕客们用筷子解开油脂封印的那一刻,突然间明白了苏东坡“火候足时他自美”的深意。肥肠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让人不禁感叹,这才是属于中国科技城的味觉暗号。
江油肥肠
当夜晚的灯光亮起,活色生香的夜生活正式开启。
钻进马家巷“干饭”,这里简直是美食爱好者的天堂。这条形成于明代的古巷,曾是达官贵人的聚居地,如今则汇聚了绵阳各色风味美食的代表——春卷、串串、香酥油茶、冷沾沾、梓潼酥饼、梓潼镶碗、北川腊排、盐亭火烧馍、伤心豆腐干……从街头尝到街尾,每一步都是对味蕾的挑逗,扑鼻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
冷沾沾,绵阳独创的街头小吃。数十种荤素食材(如豆腐皮、土豆片、兔头)煮熟后串成签,蘸取特调酱料食用,是年轻人聚会必选。
春卷,薄到透光的春卷皮裹满酸辣萝卜丝,加小米辣蘸水,一口下去直接封神,是性价比极高的街头美味。
北川老腊肉,采用古法腌制,选用高山黑猪肉,经松柏枝熏制,肉质紧实红亮,入口肥而不腻,可蒸、炒或直接切片佐酒,是当地人年夜饭的“硬菜”。这道承载着羌族饮食智慧的美食,已成为绵阳山区风味的代表。
梓潼酥饼,薄如纸片却酥脆掉渣,表面撒满芝麻,内馅甜咸兼具。制作工艺考究,需手工揉制、炭火烘烤,每一口都带着匠人温度。
特色美食
文创市集、文艺小舞台演出又增添了夜市的文艺范。
作为文艺青年必打卡的灵感圣地,126文化创意园值得一去。穿梭在红砖墙与艺术涂鸦之间,这里仿佛一座时光胶囊,三线建设的工业记忆与新潮文创在这里了激情相拥。
126创意园区
涪城江畔,独属于夏夜的清凉乐章——河堤夜市,正用它独有的方式,温柔地召唤着每一个渴望逃离闷热、寻找惬意的人。散步、闲聊、发呆,不经意间,便邂逅了旅途中的惊喜。
科技创新,是这座城市最鲜明的个性和最硬核的底气。
绵阳素有“富乐之乡、西部硅谷”美誉,是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四川省第二大经济体和成渝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
翻开共和国的国防科技史册,绵阳的名字如雷贯耳。但从工业空白到今天的科技第一城,绵阳如今的“硬核”并非一蹴而就。
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绵阳的工业基础开始起步,“二五”期间,缫丝厂、长虹等大中型企业的建设,铁道兵学校、国家测绘局、清华大学西南分校等落户绵阳并引来大量人才,科技发展要素的聚集让绵阳的工业迎来高潮。
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使绵阳成为了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基地。成千上万的科技精英在这里“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邓稼先、于敏两弹元勋在这里默默耕耘,绵阳成为“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承载地。到70年代中期,国家累计在绵阳地区布点三线建设项目100余个。
1967年,我国磁学领域最大综合性应用研究机构——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在绵阳兴建。
1968年,由钱学森等科学家规划的“空气动力事业国家队”——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在绵阳筹建。
两弹城功勋墙
在这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完成了从原子弹到氢弹的理论设计,完成了东风导弹弹道计算、神光3激光装置等国之重器的研发,长虹集团生产出新中国第一台机载火控雷达,生产二次雷达系统为主的大型骨干企业国营第七八三厂(现九洲)、冶金工业部长城钢厂(现攀长钢)从无到有。
①九院十所旧址全景②两弹城三防教育馆
时光荏苒,三线建设时期的“成果”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的进行了搬迁重建,有的进行了关停。如今,在绵阳境内保存的三线建设遗址达40余处。
朝阳厂
2000年,绵阳正式加冕“中国科技城”称号,成为中国唯一国家命名的科技城。这里汇聚了被誉为“中国核武心脏”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亚洲最大风洞群”的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18家国家级科研院所。
此外,绵阳还有一张“王牌”——高校的人才储备。
这里有优秀的基础教育水平,多所中学本科率接近100%,本科率全省第一。
这里坐拥25.6万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在川两院院士67位,其中30位工作在绵阳,几乎占据全省的“半壁江山”,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更是高达17个。
①绵阳科技馆②绵阳科技馆航空航天展区
四川能成为国家唯一战略腹地,不仅是因为天府粮仓,丰富能源,更为重要的是,还有诸多大国重器。
全球第二大激光聚变实验装置——神光Ⅲ激光装置,为可控核聚变研究提供关键数据。
超算绵阳中心部署的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算力达每秒10亿亿次,服务于气象预测与核爆模拟。
“绵阳造”暴风4号无人机(图源:绵阳发布)
此外,绵阳依托长虹、九洲、京东方、惠科、富临精工等领军企业,围绕人工智能、机器人、新型显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商业航天、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吸引了25家国家级创新平台、15所高校、26.9万名科研专业人才、83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30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相继落户。
长虹智慧工厂生长线
无数科研成果在这里诞生,续写着大国重器与新兴产业共振的传奇。
“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效果图(图源:绵阳发布)
绵阳很早就植入了开放的基因,通过不断拓展“朋友圈”,外资持续“加码”。
2020年以来,全市外商直接投资(FDI)实现3.33亿美元,连续两年突破1亿美元。在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大幅下降的背景下,外商直接投资额、全省位次、新注册外企数量不断刷新历史纪录。
在英国电视台世界天气预报节目中有5个中国城市,除了北京、上海、中国香港、中国台北,唯一在列的中国三线城市就是:“CHINA绵阳”!
40年砥砺奋进,40年沧桑巨变,它用一串串跃动的数字,镌刻下经济腾飞、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的壮阔篇章。
未来,这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成渝绵“创新金三角”一极,将成为真正面向未来的科技策源地。
绵阳,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开拓者,新一代的绵阳人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崭新的绵阳
当科技城遇上山水画卷
千年文明在羌笛声中被唤醒
这座城市
把硬核与温柔、传奇与烟火
藏在每一处褶皱
汇万千风姿
“绵”延古今,“阳”名天下!
💬 来聊聊你眼中的绵阳?
今日全线通车!成都4小时飙拢九寨沟!
中 秋 国 庆,「 四川 」真 的 耍 不 完 !
素材来源:新维地景
部分照片由市(区)县文旅局供图
资料参考:方志四川、绵阳文旅、绵阳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