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饮食里,很多人都会觉得主食无非就是米饭、馒头、面条,没什么太大区别。
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喜欢早上喝一碗热乎的粥,觉得养胃、好消化。但殊不知,对于血糖高的人来说,粥这种食物其实才是最危险的存在。
因为在煮粥的过程中,米粒经过长时间加热,里面的淀粉已经完全糊化,这种状态下的淀粉进入人体后被快速分解成葡萄糖,升糖速度比吃白米饭要快上好几倍。
医学上有个数据,普通白米饭的升糖指数大约在70左右,而稀粥能达到接近100甚至更高,换句话说,它对血糖的冲击比大家想象的要猛烈得多。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就是升糖指数。这个指标用来衡量食物进入体内后对血糖的影响速度和幅度。
高升糖指数的食物,吃下去之后血糖会迅速上升,然后又很快下降,导致胰岛素分泌大量增加。
长此以往,胰岛功能负担越来越重,血糖控制就更困难。白米饭虽然也属于高升糖食物,但毕竟米粒结构还在,消化需要一定时间。
而粥里的淀粉几乎已经预先“消化”了一半,进入胃里几乎不需要什么分解过程,很快就被吸收。所以,糖尿病人喝粥,几乎等同于直接喝下去一杯糖水。
再者,有些人会说,粥好消化,对肠胃舒服。其实这句话没错,但问题在于这种“舒服”是以血糖快速波动为代价的。
临床上很多医生都能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糖尿病患者自觉饮食很清淡,天天早晨只喝稀饭,却发现血糖一直不稳定。
殊不知,粥比米饭还要容易让血糖飙升。
甚至有研究数据指出,等量的粥在两小时内引起的血糖峰值,比等量米饭要高出近7倍,这个差距足够让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短期内血糖完全失控。
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可能会问,那是不是把粥煮得硬一点就没事?答案是否定的。
粥的特点就是糊化程度高,只要经过长时间煮煮炖炖,淀粉分子结构被破坏,消化速度就会变快。无论是大米粥、小米粥,还是八宝粥,升糖速度都不会低。
尤其是一些家庭喜欢加糖、加红枣、加莲子,那血糖影响就更大了。
再者,粥本身饱腹感差,喝下去一会儿就饿了,结果就是吃得更多,这样一来热量摄入超标,血糖和体重双双上升。
此外,还要提醒的是,很多老人喜欢晚饭喝一碗稀粥,觉得清淡利口。殊不知,晚上人体本来就代谢慢,血糖波动更容易被放大。
糖尿病患者如果睡前血糖过高,不仅第二天空腹血糖会升高,还会增加夜间低血糖和高血糖交替出现的风险。
再加上粥没有多少蛋白质和膳食纤维,营养单一,吃了之后血糖升得快降得也快,人就容易感到疲倦,甚至头晕乏力。
很多人以为这是身体虚,其实就是血糖波动造成的。
有些人会提到,用粗粮煮粥是不是就好一些。比如燕麦粥、玉米粥、杂粮粥。
理论上粗粮升糖指数比精白米低,但煮成粥以后,糊化程度依然很高,升糖效果还是不理想。
特别是现在市场上卖的速溶燕麦片,本身已经经过加工,冲泡一下就能吃,升糖速度比完整燕麦还要快。
所以糖尿病人如果真想用粗粮改善饮食结构,最好是吃原始形态的粗粮,比如煮玉米粒、蒸红薯,而不是做成稀粥。
数据上也能看到这种差别。中国营养学会在相关研究中发现,玉米和燕麦的升糖指数在50~60之间,而一旦煮成稀粥,指数立刻上升到80以上。
长期以粥为主食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确实比普通饮食人群高一些。
尤其是北方一些地区以杂粮粥为常见早餐,很多糖尿病患者检查血糖时发现餐后血糖一直降不下来,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另一方面,还要考虑饮食搭配。很多人喝粥的时候喜欢配咸菜、油条、馒头,这样一来碳水化合物的总量翻倍增加,更加不利于血糖控制。
油条本身是油炸食品,含油量高,搭配粥吃不仅升糖快,还容易增加血脂。粥加油条的组合,看起来清淡实惠,其实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双重打击。
因此,医生才会反复强调,糖尿病人要学会选择合适的主食,而不是一味追求好消化。血糖管理最核心的就是让血糖平稳,而不是一会儿高一会儿低。
相比粥,蒸红薯、玉米、荞麦饭、糙米饭这些都更合适。它们的消化速度慢,纤维含量高,能延缓葡萄糖吸收,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同时搭配一些蛋白质和蔬菜,可以让饱腹感更强,减少过量进食。
当然,粥并不是完全不能喝,但一定要有分寸。比如偶尔生病时食欲差,可以少量喝点粥,但最好加一些蛋白质,比如鸡蛋、瘦肉丝,来降低整体升糖速度。
另一方面,如果真的特别喜欢粥,可以把粥煮得稠一些,尽量避免完全稀烂。喝粥的同时减少其他主食的摄入,总量控制住,血糖也会更平稳一些。
粥虽然看似清淡养生,但对于血糖高的人来说,背后潜藏的风险远比想象的大。因为糊化程度太高,升糖速度极快,很容易打破血糖平衡。
糖尿病患者如果长期依赖粥当主食,血糖难以控制,胰岛功能更快衰竭。
毕竟,血糖管理不是靠感觉,而是靠科学。看似无害的一碗粥,可能就是导致血糖失控的关键因素。
换句话说,如果真想让血糖稳定,少喝粥甚至不喝粥,反而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升糖快的主食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孙庆林.哪些食物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J].求医问药,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