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酸汤鱼什么时候成了时髦人的社交货币?一碗热辣酸爽的鱼汤,硬是被端上了小酒馆的盘子,再配点云南菌子、贵州酸汤、四川辣椒,瞬间包装成了“云贵川bistro”。这股风刮得太快,快到让人措手不及。商场一楼,走三步就是一家;小红书一搜,笔记破千万;连锁品牌梅果这种店,排队一小时都算“走运”。酸汤鱼从民族风味,硬是卷成了都市新宠。问题来了:这股潮流,能火多久?
所谓云贵川bistro,说白了就是把西南腹地的山野食材,搬到时髦的盘子里,挂上半洋不土的“bistro”名头,再在餐桌上制造一种“我很懂吃”的社交氛围。云南菌子有了,贵州酸汤来了,四川辣椒少不了。调料猛、色彩艳、口味强烈,这套组合拳一旦打进都市,立刻俘获了嘴巴和朋友圈。尤其酸汤鱼,红到发紫。黔东南州官方给的数据摆在这:2024年酸汤产业总产值25亿元,年产能16万吨。没错,你在商场里吃的那一口酸汤鱼,背后可能连着一整条从大山到都市的产业链。
但别光看热闹,细想就有意思了。餐饮圈不是没见过网红品类。螺蛳粉火过,椰子鸡爆过,淄博烧烤甚至火到破圈。但能不能留下,靠的不是一时的流量,而是长期的复购和供应链。酸汤鱼现在排队的人多,是因为稀缺+新鲜感。可等到商场里三家店变成十三家,大家都在推酸汤鱼的时候,消费者还愿意乖乖掏钱排队吗?
云贵川bistro的成功,其实踩中了都市年轻人的心理:既要猎奇,又要轻松。猎奇在于食材来自大山,带点“野”的标签;轻松在于场景是小酒馆式的,不是土味饭馆,适合拍照发小红书。酸汤鱼成了话题性单品,既能说“你吃过没?”也能说“我懂酸汤”。可一旦猎奇过了头,轻松不再轻松,反而变成“又是酸汤鱼”的审美疲劳,那就是这个品类的坟头草。
现在看,供应链是它的底气,也是它的陷阱。25亿产值的酸汤产业,背后是标准化、规模化、冷链化。对餐饮品牌来说,这是好事,意味着原料稳定、口味统一、扩张容易。但问题是,越是标准化,就越容易被复制。今天你有酸汤底料,明天我也能搞。你主打贵州酸汤,我推出云南野菌酸汤;你有酸汤鱼,我搞酸汤虾、酸汤牛肉。套路一旦被复制,拼的就不再是“谁更新鲜”,而是“谁更便宜”。那时候,排队一小时的场景,可能变成“买一送一”的尴尬。
对资本来说,这正是最刺激的地方。梅果这样的连锁,排队火爆背后,其实就是资本看中它的扩张潜力。酸汤鱼供应链跑通了,直营店开十家可以,加盟店开一百家也行。小红书笔记破千万,本质就是免费的流量广告。但资本的胃口远不止这些。一旦铺开,逼着品牌去不断开店,不断卷菜单,不断造噱头。今天是酸汤鱼,明天可能是“高山野果炖牛肚”,后天又是“菌汤火锅”。这场游戏的核心不是“味道”,而是“速度”。谁能在消费者腻之前,把钱赚到手,谁就赢了。
但对消费者呢?今天你为一碗酸汤鱼等了一小时,觉得值,因为这是潮流。可潮流这东西最怕的就是“普及”。当你发现身边人都在吃酸汤鱼,朋友圈照片千篇一律,猎奇就消失了。酸汤鱼不是茅台,喝一次能撑起身份感。它是餐饮,一旦变得过度日常化,就会掉价。你能想象大家排队吃螺蛳粉的盛况一直维持到今天吗?同理,酸汤鱼也逃不开“退烧”的宿命。
所以问题来了,云贵川漂亮饭还能火多久?如果只看短期,没问题,还能继续火,尤其在一线城市的商场和新中产社交圈里。毕竟这套“山野+西餐化包装”的组合拳很聪明,能打到消费心理。但如果看长期,就得问:谁能跳出酸汤鱼,把“云贵川”三个字玩出更多花样?谁能在供应链之外,创造真正的品牌壁垒?这才决定它能不能活下去。
餐饮是个残酷的行业,来得快,去得更快。酸汤鱼今天的风头,可能就是明天的泡沫。唯一的确定性是,云贵川bistro已经证明:只要能把地方风味标准化、时髦化、社交化,就有可能从山里火到都市,从小红书火到资本圈。但下一次走上舞台的,会不会还是酸汤鱼?不好说。
或许几年后,当你路过商场再看到一家“漂亮饭”,你已经不会排队,也不会拍照,只会淡淡地说一句:“哦,这不就是当年的酸汤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