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 苏士仪(媒体人) 编辑 / 王言虎 校对 / 穆祥桐
据大象新闻综合报道,9月30日,河南一景区推出“1元午餐”,包含玉米、红薯、鸡蛋等种类,游客和网友们纷纷为此举点赞。该景区工作人员表示,“1元午餐”于9月30日开始供应,持续至10月8日。用餐无次数限制,游客可重复排队领取,仅需支付1元便可实现“无限畅吃”。
▲河南一景区推出“1元午餐”。图/大象新闻视频截图
景区推出“1元午餐”的消息,在社交平台上引发高度关注。以往,“景区餐饮价格高昂”常是游客吐槽的焦点,为此,不少公众出游时常常大包小包装满吃的。
此番有景区推出“1元午餐”,以低价提供玉米、红薯等食物,无疑解决了以往游客关于“吃饭贵”的诉求,切实降低了游客的出游成本。而该景区连续9年如此做,也用看得见的诚意拉近了与游客的距离。
从目前舆论的关注度看,不管“1元午餐”是否为景区的市场营销策略,其最终效果都已十分显著,为景区挣得了相应的口碑。这样的口碑,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景区短期的客流量;长远来看,更能成为助推景区长期发展的“隐形资产”,对其今后的发展无疑也会有所帮助。
从报道看,近年来,景区售卖平价产品,甚至部分商品价格低于景区外的做法正逐渐变多。一些网友也表示,自己在一些景区曾见到“7元的雨衣”“1.5元的矿泉水”等,这显然是公众喜闻乐见的。不过,也要提醒的是,公众在肯定景区低价服务点赞的同时,也无需将其他景区内如“10元的水”等高价商品简单地归类为反面典型。
这是因为,不管是“1元午餐”还是“10元的水”,本质上,二者都是市场主体开展经营行为的一部分。于景区管理者而言,在景区经营层面,哪种方式效果更显著,自然就会选择哪种方式,这本无可厚非。两种价格的背后,折射的其实是不同的运营逻辑。
客观层面看,如果景区售卖低价商品能够最大可能地提升景区知名度,进而为该景区吸引更多人流量,那这样的举措就有必要。相反,对于一些知名景区而言,受成本、经营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需要通过在景区内售卖高价产品等方式提升自身利润,这些做法只要符合市场规则、明码标价,便无可指摘。
就像去看演唱会、大型体育赛事等,主办方售卖的饮品必然要比赛事场所之外贵上不少,这其实也可看作是特定活动一种附加价值。一定程度上,不少景区内的高价商品,其实也适用这种逻辑。
当然,在公众越来越注重“情绪价值”的当下,情绪作为影响游客选择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因素,也需要被更多景区管理者纳入日常经营考量。即便因为种种因素难以在价格层面予以下调,也该在明码标价等透明服务层面加以提升。这也是持续优化旅游服务的必要之举。
总而言之,作为一种市场行为,无论是景区售卖“1元午餐”还是“10元的水”,只要不存在强制消费、价格欺诈等违规行为,就该得到理性看待。而除了极致的性价比外,“1元午餐”所展现出的真正价值,其实是以游客需求为中心的服务意识,这是讨论此类事件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
值班编辑 古丽
星标“新京报”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点击“在看”,分享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