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题记
曾经的盛唐,万国来朝,街头巷尾摩肩接踵,场面繁华至极。那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时刻之一。来自亚洲各地,甚至远在西亚的波斯、阿拉伯等国,纷纷派遣使者前来学习。许多人甚至将“留唐任职”作为一生最大的理想。
唐朝也以大国胸怀,不吝传授文化、制度、军事技术,毫无保留地帮助他国。然而,历史并非总是善意回报。比如日本,早年受益颇多,却在中国最虚弱的时候,反而趁机入侵,让人心寒。
不过,并非所有国家如此忘恩负义。非洲有个小国,就是鲜明的例子。中国三十年来多次伸出援手,它却以无价之宝回馈中国,令人感动不已。
那么,这个小国是谁?它又给予了中国怎样的帮助?
根据2022年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GDP总量突破1210207亿美元,同比增长3%,稳居世界第二。但繁荣背后依旧存在难题: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生产力发展,不仅影响工业化进程,还导致地区差距、贫富分化等问题。解决之道,唯有获得更多资源,才能推动中国真正迈入发达国家行列。
然而,开采与利用资源并不容易。我国资源虽多,却受制于技术与环境保护,无法全部开采。即便如此,仍需兼顾民生需求,不可能将一切资源全部投入工业。因此,每年仍要花费巨额资金从国外进口。
西方国家早年面对类似问题,却往往采取极端手段:或殖民弱国,榨取资源;或挑动内乱,扶持傀儡势力,从而名正言顺地掠夺。与之不同,中国建国初期领导人就已看清此路不可取,选择了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
人们熟知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是这种思路的延续。但其实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就已经开展了类似的国际合作,尤其是在亚非拉地区。而其中最典型的案例,便是加纳。
加纳位于非洲西部,曾深受殖民侵略。殖民者疯狂掠夺黄金等资源,不顾环境与民生,留下满目疮痍。更令人愤慨的是,一些西方国家竟把工业垃圾倾倒在这里,让这片本该富饶的土地变成臭气熏天的废墟。面对这种处境,加纳人民愤怒却无力,眼中满是绝望。
就在此时,中国人来了。
起初,加纳人以为中国人不过是来做表面文章,沽名钓誉。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逐渐发现,这些远道而来的中国人并非作秀,而是真心实意要帮他们重建家园。语言不通、文化差异都没有阻挡中国人的脚步——援助一干,就是三十年。
加纳虽小,资源也早被掠夺殆尽,但他们没有忘恩负义。为了回报中国,加纳慷慨地把一整座铝矿的开采权交给中国。这份“礼物”,正好缓解了中国资源紧缺的燃眉之急。自此,两国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合作关系,携手前行。
西方媒体曾挑拨离间,暗示加纳“中国只是为了资源”。加纳人一句朴实的回答,却让他们无言以对:“至少,他们来过。”
这短短一句话,胜过千言万语。中国数十年如一日的真诚援助,早已在加纳人民心中留下了烙印。正因如此,当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遭遇封锁与阻碍时,仍能得到朋友的支持。
日久见人心。中国与加纳的故事,正是“以诚待人,终得回报”的最好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