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优惠
襄阳三碗面
襄阳,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自古便是商贾汇聚之地。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的独特区位,滋养出饮食文化南北兼蓄、东西交融的鲜明底色。街头巷尾,热干面、刀削面、拉面等八方美食争奇斗艳,但真正镌刻在我味蕾记忆深处的,是这三碗面——襄阳牛肉面、琚湾酸浆面和芝麻叶面条。
襄阳牛肉面
日前,我和同事迎春从武汉参加培训回到襄阳。出了襄阳东站,的哥问到哪儿,我俩异口同声:“一桥头牛肉面馆!”
食客在南街附近一家面馆前排起长队。摄影:谢勇
到了樊城一桥头陈家牛肉面馆前,迎春大声吆喝:“老板,来两碗二两牛肉面,两大碗黄酒!”“好咧!”老板迅速用右手抄起圆锥形竹捞子,左手抓把拌好的碱面丢进去,左晃晃右荡荡,迅捷提起,热气腾腾地扣入大海碗里,接着往碗里码上七八块牛肉、浇上一大勺香辣红亮的牛油汤。整个动作行云流水,干净利落。
一碗牛肉面加上一碗黄酒是襄阳人早餐的标配。摄影:杨东
我俩接过面,各自撒上葱花、酸豇豆,寻了张空桌,面对面坐下。满心欢喜地大块吃肉、大口吃面,间或啜一口冰凉的黄酒。鲜、香、麻、辣在口中交融炸裂,瞬间将旅途的疲惫冲刷得一干二净。难怪航天英雄聂海胜遨游太空时还念念不忘这一口。2021年9月,他在接受采访时就曾动情地说:“回到地球后,我最想吃的,还是我们襄阳的牛杂面!”
琚湾酸浆面
如果说襄阳人过早主打的是襄阳牛肉面,那么消夜时分,很多人则倾情于琚湾酸浆面。
枣阳市琚湾镇一家酸浆面店座无虚席。摄影:杨东
在襄阳,提到酸浆面,通常特指枣阳琚湾酸浆面,它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它以地道土芹菜加配菜发酵三天制成浇头,其味香而不腻,酸辣爽口,雅致绵长。相传乾隆下江南时吃腻了珍馐美味,途经枣阳,地方官员奉上琚家湾彭氏酸浆面,乾隆品尝后龙颜大悦,御笔亲封“天下第一面”,彭氏遂成酸浆面正统。2012年,琚湾酸浆面入选“湖北省首届食文化名食”,列入湖北省第四批非遗名录。
服务员忙着准备酸浆面。摄影:杨东
一天下午,我和兄弟建辉、建强、建兵一起打完乒乓球后,径直来到八一路的琚湾酸浆面馆。建辉请客,他点了卤牛肉、卤烧鸡、卤猪蹄、花生米,老板随后送了一提啤酒。我们吃喝畅聊,好不惬意。不一会,老板端上酸浆面,热气蒸腾,酸香扑鼻。我递过一碗给建辉,他接过,吹散热气,先尝一口面汤:“爽!”再夹起一筷子面条送入口中细品:“嗯,美!”是啊,人生况味,有时不过就在这一碗面的酸甜咸辣之中。
芝麻叶面条
在襄阳乡下,还有一道好吃的面食——芝麻叶面条,深受老百姓喜爱。
那年八月,我初到古驿镇余咀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当天,村支书余书记带着我们工作队员遍访贫困户,临近晚上,便热情邀我们去他家吃碗芝麻叶面条。
干芝麻叶。资料图
在他家,余夫人双手捧出一大盆热气腾腾的面条,放在茶几上。余书记操起长筷,捞起一大筷子面条,在大海碗里装了七八分满,然后用大汤勺舀了一勺汤浇到面条上,最后精心挑拣些油亮的芝麻叶点缀在碗边。动作老练,一气呵成。
我双手接了,沉甸甸的。把嘴凑到碗边吹了吹热气,轻轻喝了一口面汤,有淡淡的苦涩、微微的土腥、阵阵的清香。夹起一筷面条,轻轻一吸,顺滑筋道;轻轻一嚼,唇齿溢香。我大口吃着,汗珠从额头滚下,不一会就将整碗面吃得干干净净,感觉浑身舒坦,飘然若仙。
芝麻叶面条。资料图
余书记介绍,这碗面条的魂儿,就在这芝麻叶上。想做好它,一晒、二泡、三洗、四炒、五合,五道工序,道道马虎不得。他娓娓道来:“一晒,必得摊晒在洁净的水泥地或稻场。万物生于土,不离土,便晒不死心。二泡,做面前半天,将晒干的芝麻叶浸入清水,让它吸饱水分,蜷曲的叶片方能舒展如初。三洗,泡好后需反复漂洗,否则叶间细沙难净。四炒,热油爆香葱姜,倒入洗净的芝麻叶快炒几下即起。五合,待面条煮开,将炒好的芝麻叶轻铺其上,让它的土腥、青涩、清香与面条、面汤彻底交融。”
一碗芝麻叶面条,俘虏了我的胃,更温暖了我的心。
(原文刊发于《湖北日报》2025年9月25日 19版)
看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