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新秋蟹正肥,恨不一醉与君别”
北宋诗人欧阳修曾在诗中如此感叹
可见吃蟹早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除了味道鲜美,蟹的饮食功效更不可小觑
其矿物质、维生素A和E等含量丰富,
可养护人体骨骼、皮肤和神经系统
也难怪大闸蟹在秋天会受人喜爱
在物质生活丰厚的今天
或许人人都能一品秋蟹的肥美风味
但怎样健康吃蟹,哪些人不适宜吃,
却是一门不小的学问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吃蟹的饮食常识[1]
1.控制量。
螃蟹含高蛋白且胆固醇含量较高,过量摄入易加重肝肾代谢负担,还可能引发血脂波动。
建议每次食用不超过1-2只中等规格螃蟹,每周不超过3次。
2.彻底煮熟。
螃蟹生活环境复杂,可能携带寄生虫(如肺吸虫)和细菌,若未熟透易引发食源性疾病(如腹痛、腹泻,严重时可能导致寄生虫感染),正确做法是冷水上锅蒸,待水沸后持续蒸 15-20 分钟,直至蟹壳完全变为鲜红色,避免生食、醉食等未经过热加工的食用方式。
《跟着节气吃海鲜》
作者:林勃攸
出版发行: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
内容提要:
海鲜的盛产时期不同,其适宜食用的节气也就不同。例如花蟹在立秋后小雪前肥美,白带鱼在清明后大暑前多汁……在海鲜盛产的节气食用,不但能品其鲜,也能得到丰富的营养。跟着节气吃海鲜,美味的海鲜味道。
《在家做海鲜》
作者:生活新实用辑部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1
内容提要:
《在家做海鲜》是为所有爱吃海鲜的人精心打造的一场舌尖上的海鲜盛宴。全书收录近300道高人气美味海鲜菜,经典烹饪与创意风味兼具,让你在家轻松食鲜。鱼、虾蟹、贝类等完整收录,寻常食材、高端食材应有尽有,煎炒烹炸做法多样,轻松解锁各色海鲜的花式吃法。
读书,使人进步
二、吃蟹注意事项[2]
1.吃完螃蟹后不宜立即饮茶。
茶水中含有鞣酸,而蟹肉富含优质蛋白质,两者在胃肠道内相遇会结合形成不易消化的“鞣酸蛋白”,不仅会降低蛋白质的吸收效率,还可能刺激胃肠黏膜,引起腹胀、消化不良等不适。
建议吃完螃蟹后间隔 1-2 小时再饮茶。
2.搭配姜醋食用。
生姜性温,能中和螃蟹的寒性,减少对脾胃的刺激,而醋可促进蟹肉中蛋白质的分解,帮助消化,同时还能起到去腥增香的作用。
总之,食用时搭配少量姜末和米醋,既能提升口感,又能守护肠胃健康。
三、需注意的特殊人群
1
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
螃蟹属于中高嘌呤食物,每 100 克蟹肉中嘌呤含量约为 82 毫克。嘌呤在人体内代谢后会产生尿酸,而高尿酸血症患者、痛风患者的尿酸排泄能力较弱——若过量食用螃蟹,易导致体内尿酸水平急剧升高,可能诱发痛风急性发作,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等,或加重高尿酸病情[4]。
2
脾胃虚寒人群
从中医角度,螃蟹性寒,对脾胃功能较弱、消化能力差的人群不够友好——过量食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建议:食用时可搭配姜醋汁,同时避免搭配冰镇饮品;单次食用量不宜过多,以 1-2 只中等大小螃蟹为宜。
3
过敏体质人群
蟹肉中的蛋白质属于“异体蛋白质”,是常见的食物过敏原之一。过敏体质者食用后,免疫系统可能将其误判为“有害物质”,引发过度免疫反应,常见症状包括皮肤瘙痒、红疹、风团等,严重时可能出现腹痛、呕吐等,甚至危及生命[3]。
建议:首次尝试螃蟹者需极少量试吃(如 1-2小块蟹肉),观察 30 分钟至 1 小时,确认无过敏反应后再适量食用;若曾有海鲜、尤其是蟹类过敏史,需完全避免食用。
4
孕妇
传统中医认为“蟹爪有活血作用”,目前现代医学尚未有明确证据表明:健康孕妇适量食用彻底煮熟的蟹肉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建议:适量食用,避免生食或过量。
食用螃蟹需“因人而异”,
建议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合理选择,
既要享受美味,更要兼顾健康安全!
*以上内容仅用于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
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之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疗人员。
参考文献:
[1]魏仕俊.中国人的吃蟹史和讲究[J].中国食品,2023,(21):132-135.
[2]毕研霞.螃蟹:好吃,还要会吃[J].食品界,2019,(11):30-34.
[4]王晓娜,姜晓宇,孙娜,等.不同肾功能状态人群血尿酸水平与饮食蛋白质摄入的关系[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25,28(03):353-357.
声明: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裕垚源健康天地
编辑:杨雪艳
初审:王凌
审核:王锦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