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游客在中国国花园观赏牡丹花 新华社/图
洛邑古城 新华社/图 制图/首席编辑 杨芳芳
□李梦洋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大家都会怎么玩?
日前,某旅行平台发布“2025国庆新玩法”前瞻,文物游、考古游热度霸榜,洛邑古城、龙门石窟、应天门等热门景点搜索量明显上涨,洛阳仍是“复原妆造”目的地榜首。9月1日以来,“洛阳博物馆附近酒店”搜索量同比增长超700%。
从“出圈”到“长红”,洛阳文旅并非仅靠创意营销的“一时巧劲”,而是抓住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密码——以“靠谱”的旅游服务,把“流量”真正转化为“留量”。
制约旅游行业升级的痛点有哪些?
为什么“靠谱”能成为撬动旅游市场的关键?因为旅游消费中总有一些“不靠谱”现象,已成为制约行业升级的突出痛点。
网络信息不真实。一些景区和商家通过“滤镜修图”等制造虚假信息——将网红民宿宣传为“海景阳台”,实则是“照骗”;宣传的“纯玩”行程,却暗藏6处购物商店;部分平台对商家资质审核流于形式,甚至纵容“刷好评”“删差评”等行为,导致真实评价被淹没。当信息不真实不透明,当行业主体用虚假繁荣掩盖服务短板时,最终破坏的是整个行业的信任基础。
服务体验问题多。服务质量不稳定,在节假日期间表现得尤为突出。一些景区为追求客流最大化,往往牺牲服务品质,将“限流管控”“预约机制”等保障措施抛诸脑后。一些民宿商家希望借旺季实现盈利,即使消费者已预订了房间并支付成功,仍以涨价、满房等为由取消订单。“明码标价”“正常履约”等基础要求都难以被满足,游客自然陷入“步步惊心”的消费困境。
维权机制不完善。在一些地方,旅游投诉常因“证据不足”“管辖权争议”等理由被搁置处理;对宰客、虚假宣传等行为的处罚多以“批评教育”“退款了事”收场,难以形成震慑。当维权成本高于维权收益时,游客往往选择“自认倒霉”,而这种沉默又会纵容更多“不靠谱”行为的滋生,消费者的信任便逐渐崩塌。
维权成本低到无需耗时耗力,才是游客心中的“真靠谱”
“靠谱”二字说着简单,但能让广大游客真正体验到、感受到、称赞的地区,却是少之又少。洛阳文旅是如何做到“靠谱”的?
技术兜底:“透明”成为靠谱的底色。龙门石窟景区全面升级智能预约系统,每30分钟更新一次实时人流热力图,在景区内滚动播报排队时长,同时向预约游客推送包含交通疏导、如厕指引等在内的个性化提醒短信。只有价格透明化、需求明确化,才能解决传统旅游“盲人摸象”的问题,让游客更安心。
制度托底:“安心”成为靠谱的保障。今年国庆节假期前,洛阳发布提醒告诫函,强调商家需自觉规范价格行为,禁止串通涨价、价格欺诈等行为,一经查实将从重从快处罚。洛阳在龙门古街、洛邑古城等四大商圈创新推出“消费投诉先行赔付”机制,游客遇到“分量不足”“价格虚高”等问题,投诉后15分钟内响应、24小时内办结,实现“小事不出店、大事不出场、纠纷不过夜”。维权成本低到无需耗时耗力,这才是游客心中的“真靠谱”。
服务暖心:“温度”成为靠谱的延伸。旅游旺季里,洛阳人“能步不骑,能骑不乘,能乘不开”,主动让路于客;老君山送出有效期长达10年的“旅行欠条”、提供“一元午餐”,满满诚意获得游客点赞;洛阳人嘴里一口一个“乖乖”,让游客感觉很“受宠”。一系列暖心服务、一项项贴心举措,洛阳正用热情传递着城市温度,让“靠谱”多了份人情味儿。
如何打造更“靠谱”的文旅体验?
如何打造更“靠谱”的文旅体验?各地文旅可以从产品、服务、营销三方面发力。
产品靠谱,做有“地域魂”的内容。各地文旅可以立足本地历史遗存、非遗技艺、民俗风情等独特文化基因,跳出旅游商品“千篇一律”、古镇“千景一面”的同质化困境。让文旅体验脱离“走马观花”的浅层模式,成为游客愿意回味、愿意分享的“靠谱选择”。
服务靠谱,做有“安全感”的保障。旅游服务是游客对城市的第一印象,必须做到规范、细致、贴心。餐饮需明确食材品质、烹饪卫生、菜品口味及价格标准,让游客吃得安全、吃得满意;住宿要统一房间设施、卫生状况、服务态度、退房流程等标准,提升游客居住舒适度;对导游服务要有严格要求,杜绝强制购物等不良行为,真正让导游成为游客的“贴心向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