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排队领取“来自三亚的礼物”
“天涯圆月”创意装置与“大玉米”相映生辉
亚细亚商场大屏上演隔空“浪漫表白”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张玥颖 文/图
金秋九月,一阵温柔且热烈的“海风”跨越千山万水,从南海之滨吹向了中原大地。
持续两周的“爱上三亚精彩见面季”系列活动圆满收官,通过创意性活动、场景化打造与沉浸式体验,成功将三亚旅游资源魅力转化为一场场跨越河海的温情互动,为城市文旅宣传推广探索出全新模式:文旅推介不再是单向的输送,而是城市与城市的情感共鸣、双向奔赴。截至9月29日,活动全网传播量达2.1亿,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
节庆借力,创意赋能
在地标共鸣中开启城市温情对话
传统文旅推介往往局限于单向的信息传输,难以引发目标受众的深度情感共鸣。“爱上三亚精彩见面季”系列活动的首要突破,便是巧妙借助中秋佳节的团圆氛围与文化内涵,将其作为连接三亚与郑州的情感纽带,通过创意的“喊话联动”,开启一场跨越山海的城市对话。
活动期间,三亚、郑州两地繁华商圈的数十块大屏同步上演隔空“浪漫表白”。郑州以“身在河之南,心往天之涯”表达对海洋的向往,三亚则以“虽在天之涯,心系河之南”回应对中原“老家”的眷恋。
这种极具仪式感的互动,配以三亚碧海蓝天的动人画面,不仅营造了“天涯共此时”的浪漫意境,更将地域文化与佳节氛围深度融合,使三亚的形象从遥远的“旅游目的地”转变为可感知、有温度的“对话伙伴”。在此基础上,系列活动进一步将城市地标转化为动态的互动载体。郑州如意湖畔,一轮超级“天涯圆月”创意装置与河南地标“大玉米”相映生辉。
这些场景不仅成为市民游客争相合影打卡的“网红地”,更通过“苏轼现身郑州与游客同赏天涯月”等具象化的文化符号,实现了传统与现代、中原文化与海洋风情的奇妙交融,让市民在熟悉的城市空间中,沉浸式体验到三亚的浪漫与诗意,有效扩大了传播声量与情感连接。
场景营造,沉浸体验
将“黄金海岸”搬进内陆城市日常生活
文旅推广的高阶境界,在于让潜在游客在未能亲至之前,便能通过多维感官体验,对目的地产生直观而美好的向往。“爱上三亚精彩见面季”系列活动精心营造场景化、沉浸式体验,成功将三亚的“黄金海岸”与热带风情“搬”到了郑州的街头巷尾,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场景。
在郑州管城阜民里文化街区举办的“相约三亚·逐梦亚沙”主题活动,一场“三亚听浪音乐会”让郑州市民在3600年历史的城墙下,聆听海浪的韵律,仿佛置身三亚的海滩。中铁·泰和里“唐宋梦华”街区的椰风主题大秀,上演海岛热舞“豫”见中原古风的“两掺快闪”,演员们一袭中原古风宽袖长裙,却跳起海岛热带动感舞蹈,形成强烈视觉碰撞。“三亚的船开到了郑州”活动以如意龙湖·船说郑州城市水上演艺为依托,打造“三亚风情体验船”巡游城市水系。游客与苏轼NPC对诗,体验坐着三亚的船穿行于郑州历史长河之中的时空穿越感。
这种将三亚元素与当地热门文旅产品深度结合的方式,不仅降低了市民的参与门槛,更通过“可触摸、可品尝、可互动”的多维体验,让三亚的旅游资源变得鲜活可感。
互动共创,情感留存
让市民从“旁观者”变为“体验共创者”
传统文旅推介会常陷入“台上宣讲、台下围观”的窠臼,信息传递效率有限。“爱上三亚精彩见面季”系列活动的另一大亮点,则是彻底打破了这种单向传播模式,通过设计丰富多元的互动体验环节,将市民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体验的共创者,从而实现情感的深度留存。
活动在两地核心商圈设置了众多趣味性互动游戏与“惊喜彩蛋”。“浪花驿站”提供南海大贝壳和颜料,让孩子们尽情彩绘心目中的南海风光;“三亚漂流瓶”则让市民写下对三亚的向往,装进漂流瓶传递心愿;三亚“海风”扭蛋机同步亮相5家核心商圈,配以“河海有约·浪漫天涯”创意打卡装置,扭蛋里装满三亚旅游福利、礼物兑换券等惊喜;三亚亚沙会吉祥物“亚亚”的城市巡游,以萌趣互动将三亚的友好与欢乐具象化传递给每一位市民。
这些分散在城市不同区域的互动,构成了一场全城范围的快乐参与。而由市民亲自参与创造的“瞬间”,其情感黏性远超简单的信息触达。
“爱上三亚精彩见面季”系列活动通过节庆借力、场景营造与互动共创,成功将一次常规的旅游推介升级为一场跨越山海的城市情感对话与全民参与的欢乐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