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明天就进入国庆、中秋假期了,准备出游的人们已整装待发。我市医学专家提醒市民,开心过节需有健康做保障,节日出行要做好健康功课,防晒、防虫、防病,别让身体不适打乱节日心情和旅程安排。
专家们同时建议打算外出旅行的人们,出行前和旅途中要密切关注目的地天气、传染病疫情形势及相关部门发布的健康风险提示,合理安排行程。如出现发热、咳嗽或腹泻等传染病症状,建议暂缓出行。慢性病患者在出行前要评估健康状况,再决定是否出行。旅途中,注意手卫生、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勤洗手,不方便洗手时可用消毒湿巾或免洗洗手液清洁双手;饮用开水或瓶装水,不采集、不食用不明野生菌及野生植物。行程攻略适度放慢节奏,游玩劳逸结合。驾车出行要遵守交通规则,系好安全带,不疲劳驾驶,杜绝酒后驾驶,儿童要使用安全座椅。
秋天紫外线依然强烈
出门前半小时涂防晒霜
高原、草原和海边是热门出游地,市中研附院皮肤二科李隽副主任医师表示,10月天气日渐凉爽,但高原、草原和海边紫外线依然强烈,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不仅可能晒黑、晒伤皮肤,加速皮肤老化,也会增加患日光性皮炎、皮肤癌的风险。
李隽说,每年国庆假期后期总能接诊一些日晒伤的病人,他们大多是从高原、草原和海边等日光强烈地区旅行回来。日晒伤又称日光性皮炎、日光水肿或日晒红斑。患者主要表现为裸露皮肤红斑、肿胀、水疱、脱屑及色素沉着,伴有疼痛或瘙痒症状。导致日晒伤的主要原因除了日晒还有出汗和光敏反应。出汗会增加皮肤角质层的水合作用,使角质层易吸收短波长的紫外线,并增加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性。易引发光敏反应的药物包括多西环素、磺胺、灰黄霉素、胺碘酮、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和非甾体抗炎药等;食物有芹菜、香菜、酸橙、柠檬、莳萝等,吃了以上药物或食物,外出时一定注意防晒。
预防日晒伤最主要的手段就是科学防晒。尽量避免上午11点至下午3点紫外线最强时段进行长时间户外活动。外出时使用防晒霜,选择SPF30以上的防水防晒霜以及防晒唇膏,并覆盖在面、颈、肩等日晒伤好发部位,防晒霜应在外出前30分钟涂抹,每2小时或出汗及游泳后要补涂。户外活动时使用宽檐帽和长袖衬衫,防晒霜与衣帽等物理防晒结合在一起防晒效果更佳。如果皮肤出现晒伤,可使用含芦荟或维生素E的产品帮助皮肤恢复。严重的日晒伤要及时到医院相关科室诊治,以防病情加重。
李隽还提醒家长,儿童不能使用成人防晒霜。如果孩子出汗较多,要缩短涂抹间隔。从户外回到室内后,用温水洗净防晒霜;晒红的部位可以薄薄涂抹一层护肤乳液。
喷涂驱虫剂防蚊虫叮咬
穿长袖长裤减少皮肤裸露
节日期间,很多家庭会到山林、湖泊度假休闲,一家人享受野趣的同时还要注意防范蚊虫叮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与病媒生物预防控制所张静医生表示,秋天是蚊虫“最后的疯狂”,被叮咬不仅影响旅行心情,也增加了蚊媒传染病的风险。为预防蚊虫叮咬,张静建议人们到山林、湖泊或者有蚊虫相关疫情的地区旅行,要穿着长袖衣服和长裤,尽量减少皮肤裸露部分,要随身携带并正确使用蚊虫驱避剂。
张静说,正规的驱蚊产品有效保护时间至少有4小时,但由于出汗、涂抹不均匀、活动幅度等原因,实际保护时间往往会短于标示时间,可以根据需要重复涂抹。国内目前登记的蚊虫驱避剂有效成分包括避蚊胺、驱蚊酯、羟哌酯等,建议根据使用人的情况、去往场所时间的长短和蚊虫叮咬风险的大小选择不同成分、不同浓度的产品,初次使用一种产品,应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不满6月龄的婴儿不建议使用避蚊胺产品。涂抹时通常需避开眼睛和嘴周围。如同时使用防晒霜(乳),应先涂抹防晒霜(乳),再涂抹蚊虫驱避剂。有喷头设计的产品不建议直接喷射于面部,可先喷在手上,然后用手均匀涂抹于面部皮肤。切勿涂抹于有伤口、破损、晒伤或敏感皮肤上。喷射式蚊虫驱避剂应远离食物、明火、点燃的香烟等,并避免在密闭环境中喷涂。
回到室内或没有蚊虫叮咬风险的场所后,应及时清洗涂抹过蚊虫驱避剂的皮肤及衣物,切勿将其置于儿童可接触到的地方。不要让儿童自行涂抹,不要在婴幼儿的手部使用,以免其吮吸手指时进入体内。目前对于植物源驱避剂的有效性、毒性及其健康风险的研究还较少,不建议婴幼儿使用。在加拿大,香茅油和薰衣草油涂抹剂常用于防蚊,但因对其安全性的证据不足,不建议用于2岁以下儿童。
过敏腹泻感冒秋季高发
关注天气变化携带常用药
秋季是花粉过敏、腹泻的高发期,外出旅行预防疾病要关注当地天气预报,适时增减衣服,以防感冒;注意饮食卫生、保持大便通畅,少吃乳制品,不生吃蔬菜、海鲜、肉类;可随身携带常用药品,如止泻药(黄连素)、止血药(安络血)、解热镇痛药、消化药(乳酶生、干酵母)、外用药(创可贴、风油精)以及眼药水、滴鼻液等;全家老少同行要特别注意劳逸结合,尽量规律作息。有慢性病的老人旅途中要坚持服药。
10月是北方花粉过敏较为严重的季节,过敏体质者出行前可以查一下当地的花粉浓度,同时带好防护用品。随身带上脱敏药物,若遇皮肤发痒、全身发热、咳嗽、气急时,应迅速离开诱发环境并及时服药,一旦出现哮喘症状,要及时服药并就医。如遇当地花粉浓度较高时,戴好一次性医用口罩、帽子、护目镜,穿长袖的衣服,且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尽可能选择清晨、夜晚或雨后等花粉浓度较低的时候外出。外出回家后注意洗手、洗脸,必要时用稀盐水清洗鼻子、眼睛,更换沾到花粉的衣物。
秋季是肠道疾病高发期,旅途中要注意饮食卫生,谨防病从口入。清洁从手开始,尽可能不接触雨水、洪水等污染水体。接触污染水体、饭前便后、接触婴幼儿或处理、烹饪食材后要正确洗手,洗手时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至少20秒。家长一定叮嘱儿童不要用脏手揉眼睛,触碰眼睛前要先洗手。一旦发生腹泻呕吐,要喝一些淡的糖盐水以防脱水,同时可以到附近的肠道门诊就医。
如果长时间行走,要提前活动关节、拉伸肌肉,做好热身。按照自己舒适的速度走,科学衡量自己的体能。如果不慎崴脚,就医不便时可以先遵循“RICE原则”处理,即Rest(休息)、Ice(冰敷)、Compression(加压)、Elevation(抬高)。
记者 赵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