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西班牙《趣味》月刊网站报道,一项对近3000名老年人展开的长达30余年的追踪研究显示,推迟早餐和晚餐不但可能导致健康问题,还与更高死亡率相关。
英国的一项纵向研究表明,随着岁月流逝,人们倾向于逐渐推迟早餐和晚餐时间,同时缩短每日进食窗口期。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实则与身体健康、基因特征及生存能力存在深刻关联。
研究人员跟踪了2945名老年人超过30年,分析了他们一生中进餐时间的变化。这项研究依托于曼彻斯特大学有关正常健康衰老过程中认知能力的纵向研究,后者收集了1983年至2017年的数据。
参与者在研究初期的年龄介于42至94岁之间,他们会定期报告每顿饭的进食时间,并回答关于健康、睡眠和生活习惯的问卷。研究人员最终根据这些信息绘制出一幅详细图画,进而揭示出衰老如何改变饮食作息。
随着年龄增长,参与者的早餐和晚餐时间逐渐推迟,每日摄入食物的中点时间随之延后,而总进食窗口期也会缩短。有趣的是,他们的午餐时间保持稳定,这或许源于将其作为一日主餐的文化根基。
该研究不仅记录了用餐时间,还交叉分析了参与者的健康数据。结果呈现出明确的规律:身体或心理问题越多的人,早餐时间往往越晚。
研究显示,疲劳、口腔健康问题、抑郁和焦虑是导致早餐延迟的主要因素。此外,同时患有多种疾病会进一步增加推迟第一餐的可能性。
这表明进餐时间可作为健康状况的间接指标。“您几点吃早餐?”这个简单的问题或许就能为评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提供重要线索。
除了健康状况,生物学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在超过1000名参与者的一个次级群体当中,研究人员分析了与昼夜节律类型(即更倾向于“白天型”或“夜晚型”)和肥胖相关的基因特征。与“夜晚型”节律类型相关的基因通常与更晚进食的习惯有关。
具有这种基因倾向的人可能比其他人更晚吃饭,而且每天的进食时间窗口更短。然而,与肥胖相关的基因并未显示出与进餐时间的明确关联,但与总进食时间存在关联。这些发现强化了这样一种观点:早起或熬夜的倾向不仅影响睡眠,还影响进食节奏。
通过分析进餐时间轨迹,研究人员将人群分为两大类:早食者与晚食者。前者保持着提前进餐的模式,而后者则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推迟进餐时间。
追踪研究开始10年后,早食组的生存率为89.5%,而晚食组则为86.7%。尽管差距不大,但这表明进餐时间与寿命还是存在关联。
早餐时间是最关键的决定因素。早餐时间越晚,未来数年死亡风险越高,即使调整了生活方式、睡眠质量和社会经济地位等其他因素后,结果依然如此。
为什么早餐如此重要?科学家提出了几种可能的解释。迟迟不吃早餐可能反映出食欲减退、抑郁、疲劳或准备食物存在困难等问题,这些都是老年人群体中常见的状况。
这也可能与身体内部节律与外部环境节律失调有关,即所谓的昼夜节律失调。此外,推迟早餐可能缩短进食窗口期并降低饮食质量,从而影响能量代谢。尽管观察到的影响较为温和,但数十年累积下来就很可能对健康和寿命产生影响。
专家指出,该发现并非意味着晚吃早餐就会直接导致死亡,而是可能预示着健康和衰老方面更深层次的变化。
这项研究为将进食时间纳入老年医学评估体系提供了新思路。监测早餐时间的重要性或将不亚于体重或血压管理。
促进与生物节律相协调的饮食习惯有助于维持老年健康,其中包括相对较早的早餐时间,以及长期保持稳定的进食窗口期。
与所有研究一样,该研究依然存在局限性。尽管如此,它还是传递出一个强有力的信息:进餐时间不仅是习惯,更是健康状况的镜子,也是促进健康老龄化的一个潜在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