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懂酒哥
从便利店冷藏柜的网红陈列到电商平台的售罄榜单,从Z世代的聚会长桌到独居青年的深夜小酌,小容量白酒已悄然撕掉“试饮装”和“赠品”的标签,成为当下白酒行业最炙手可热的增长极。
当前,白酒行业传统大单品增长陷入瓶颈,消费需求向“健康、悦己、场景化”加速迭代,这场由“小”引发的热度,究竟是行业转型期的短暂“流量窗口”,还是能撬动市场重构的长期变量?“小酒”赛道的崛起,正为白酒行业的未来发展抛出值得深思的命题。
所谓“小酒”,一般指容量在50ml至250ml之间的小瓶装酒类商品,价格主要集中在10-50元区间。近年来,小容量白酒正逐渐成长为具备独立消费逻辑与商业价值的核心赛道。
随着微醺、低度、健康等饮酒理念的盛行,近两年小容量白酒市场不断升温。数据显示,2024 年小瓶装白酒(100-200ml)销量同比激增187%,其中62%的购买者是18-30岁独居青年。在此背景下,头部酒企也开始纷纷入局“小酒”市场。
茅台推出100ml“飞天小茅台”(官方售价399元);五粮液推出100ml“小五粮”,定价约200元。泸州老窖、汾酒、洋河、酒鬼酒等品牌也纷纷布局。同时,区域品牌也开始尝试布局小容量产品,石花酒业125ml、60°小霸王醉等产品层出不穷。此外,新兴品牌也加大了对小容量白酒的投入,光良酒业、谷小酒、开山等新兴品牌以高性价比和年轻化设计吸引大波关注。
“小酒”的发展在政策方面也得到了支持。据悉,今年4月以来,仁怀市针对性推出专项扶持政策,对生产100毫升装小瓶酒的企业给予5万元补贴。仁怀市商务局副局长吴攀鸿公开表示,出台小瓶酒补贴政策,核心是为推动产业向多元化、个性化方向转型,目前,仁怀市有20余家酒企生产小瓶酒,下一步,政府会根据企业需求搭建产销对接平台,让仁怀的小瓶酒走向更多消费者,助力全市白酒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事实上,白酒市场上每隔一段时间便会掀起一阵“小酒热”。2005年,被称为“中国小酒鼻祖”的小郎酒正式上市,开启了中国白酒小容量白酒市场的篇章。凭借着便携式、高性价比的优势,小郎酒在2023年便已成长为10亿级大单品。
2012年左右,江小白的爆火,再次让小容量白酒走进大众视野。在江小白的带动下,不同品牌、不同口感的“小酒”带着各种走心的文案备受年轻人追捧。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9年,仅仅5年的时间,江小白的年销量就从1亿元飙涨至30亿元,成为小容量白酒市场的头部企业。
小容量白酒“破圈”的背后,是“悦己文化”的流行。当代年轻消费者更追求“适量微醺”,而在社交小聚场合里,小容量白酒的便携性与轻量微醺的特性也为白酒的消费场景增添了更多可能性,这也与中国酒业协会提出的“健康化、轻量化”消费趋势高度契合。
价格的优势或许将支撑“小酒”走得更远。在白酒行业下行周期中,产品价格倒挂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相比之下,小酒市场则显得稳定得多。小瓶装白酒的价格优势,大幅拉低了白酒消费的准入门槛,也显著降低了消费者的尝鲜成本。399元的100ml茅台“小可爱” 让不少消费者圆了“喝上茅台”的心愿。从市场定价分布来看,当前多数小容量白酒的价格集中在百元以内,这种亲民的价格定位,不仅为消费者解锁了独居独酌、好友小聚、户外轻社交等更多元的饮酒场景,更与当下“小酌怡情、适量不贪杯”的主流饮酒观念高度契合。
“小酒”的爆发,正在深刻影响白酒行业的竞争格局。它不仅打破了“大单品主导”的传统模式,为中小酒企提供“差异化破局”机会,还推动行业从渠道驱动向场景驱动转型。在头部企业凭借品牌与渠道优势垄断高端市场的背景下,小酒赛道的“低门槛、高弹性”让区域酒企和中小型酒企看到了希望。而传统白酒依赖的“商务宴请、礼品馈赠”场景增速放缓,“独酌、轻社交、户外”等新兴场景崛起,倒逼酒企重新审视产品研发逻辑,从“大而全”转向“小而美”。
从发展趋势看,小容量白酒市场将进入品质升级的新阶段。品质化是核心方向,随着消费者认知成熟,低价低质的小容量白酒将被淘汰,茅台、五粮液等高端品牌的小容量产品已通过“工艺复刻+品质溯源”建立信任,未来更多企业将加大在原料、酿造上的投入,推动小容量白酒从流量向精品服转型。
但赛道火热背后,风险与挑战同样不容忽视。同质化竞争已初现端倪,大部分的小容量白酒产品在包装、口感上高度相似,缺乏独特卖点,导致消费者审美疲劳。同时,小酒的“生命周期”考验仍未解决,早期网红小酒品牌如“江小白”增速放缓,反映出仅靠营销驱动难以实现长期增长。
对于酒企而言,唯有跳出跟风模仿的思维定式,深耕消费需求、打磨产品品质、创新场景体验,才能将短期热度转化为长期竞争力。未来,小容量白酒或许不会取代传统大单品的市场地位,但它必将成为白酒行业“多元化、年轻化、健康化”转型的重要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