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湖景区神奇“菌物王国” 生物多样性调查显示,它们是生态系统最尽职的“清洁工”和“循环工程师” 本报记者 金檬 通讯员 杨洁
短小鬼伞。周勇/摄 |
金钱松种子 |
白赭竹荪 |
谈起杭州西湖的生物,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团宠”鸳鸯、活泼的小松鼠、盛夏的荷花、岸边的柳树等动植物。
但在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上记者了解到,在这片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湖山之下,有着一个神奇的“菌物王国”,它们由菌丝编织成庞大的生命网络,并在悄然运转。
从宏阔的山水到秀美的草木,从奇妙的菌物到精微的种子,西湖之美不仅在于千年文脉的积淀,也在于生生不息的生物多样性和传承。
生物多样性调查
西湖景区发现“微观世界”
也许有很多城市人认为,菌物离我们很远,只有在原始森林才能看到,但其实,它们就常常藏在我们身边,即便游人如织的西湖景区也一样。
2020年起,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开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加强全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时开展了生物多样性调查,总调查面积约59.04平方公里。
这项保护行动完成了陆生高等植物、陆生脊椎动物、水生生物、大型真菌、昆虫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类型等6方面的本底调查(指在生态工程、环境监测、生物多样性等领域中,对目标区域或对象的基础状况进行的系统性调查)。
这其中,就有一个常被很多人忽视的“微观世界”——大型真菌。
大型真菌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至关重要。
在此次调查中,西湖风景名胜区调查到大型真菌13目83属122种,其中包含了多孔菌目、鬼笔目、花耳目、马勃菌目等等,还有少部分珍稀濒危的大型真菌。
西湖景区隐藏着大型真菌
它们是“清洁工”和“循环工程师”
“真菌广泛分布于西湖景区,通过无形的菌丝网络,沟通林木,分解废物,悄然连接起整个森林的健康与活力。”西湖景区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这些大型真菌不仅仅是森林的点缀,更是生态系统最尽职的“清洁工”和“循环工程师”。
比如,短小鬼伞是中国新记录种,生长在动物粪便上,它被发现于西湖北高峰的山脚。
毛木耳的子实体一般较大,常常生长在柳树、槐树、桑树等多种树上或者腐木上,在西湖景区有分布。
头状秃马勃是马勃科秃马勃属真菌,它长得像陀螺,也像烤熟的面包。幼时呈现白色,具有绒毛,成熟后变为蜜黄色,变得光滑,顶端开裂出现裂纹,成熟后可以散发出烟雾般的孢子。它在夏秋季单生至散生于林中地上,是西湖景区常见的蘑菇。
此外,还有树舌、小皮伞、黄鳞伞、脆柄菇等菌类,也能在西湖景区看到。
西湖景区工作人员表示,大型真菌扮演着基石般的角色,它们完美诠释了西湖的勃勃生机。
从种子形态结构中
解读西湖生态奥秘和独特基因
据杭州植物园(杭州西湖园林科学研究院)近年来开展的西湖风景名胜区植物多样性调查,在这片土地共记录到1223种(含种下单位)陆生野生维管植物,分属156科610属,构建了一个复杂而稳定的绿色生命网络。
据了解,这些自然生长的植物中,约每四种里就有一种是中国特有植物,它们静默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独特基因。
此次调查还记录到14种珍稀濒危与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历史记录共21种,新增1种),包括堇叶紫金牛、榧树、华重楼、金荞麦、毛茛叶报春、绵毛石楠、天竺桂等。
除了对这些西湖景区的珍稀濒危植物进行调查外,杭州植物园的科研人员也对西湖景区部分植物种子进行了微观拍摄。
工作人员解释,对种子进行微观拍摄,并非仅为展示其视觉之美,更是科学研究与物种保护的重要一环。
通过高清影像,能精准分析种子的形态结构,理解其独特的传播机制,这是植物的身份鉴定和繁育研究最直观的科学依据,也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关键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