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张家界的吃食是山缝里钻出来的。
土家族先民在石疙瘩地里种苞谷、挖土豆,杀年猪后用柏树枝熏肉,
挂在灶头让烟火浸透,
这腊肉如今是国家地理标志,嚼着有柴火的老香。
合渣是穷日子熬出的巧劲,黄豆磨碎煮进野菜汤,以前填肚子,现在农家土灶上还咕嘟着。
春社煮社饭,糯米混野蒿、腊肉丁,香飘半寨,是节气钉在饭里的印子。
拦门酒的米酒甜,配着炸得金黄的糍粑,客人接了就得吃。
这些吃食没丢土劲,像张家界的石头,扎实得很,嚼着都是山里人的实在。
今儿,跟诸位聊聊张家界的特产……
源自张家界桑植县,元朝已有记载,明清盛产“三鹤园贡茶”。
2019年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其制作融合六大茶类工艺,经晒青、摇青、提香等步骤,形成“新工艺、老茶味”特色。
当地白族将茶分“风花雪月”四系,
月系用芽头,雪系一芽一叶,花系一芽二叶,风系一芽三四叶,
如“滚汤儿坨”般层次分明,既保留传统又添新韵。
茶汤橙红透亮,初泡花香甜香交融,复泡甜香起伏,滋味醇厚如“消得货”。
制作讲究“晒青不晒黑”,鲜叶需露水未干时采,雨天不采,虫伤芽头不用。
老茶客说“熬糖”般的回甘,越陈越香,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之誉。
原名“冬瓜甜柚”,原产江垭镇九溪村,200年栽史里三易其名,
从“早长柚”到“金香柚”,1963年由中国柑桔研究所定名,1978年摘得省科技进步奖。
果皮金黄如镀,果肉脆甜多汁,咬开时“咔嚓”一声,甜中带点微酸,
像极了湘西人直爽又带点温柔的性子。
当地人常说“金香柚甜得嘞,吃一口能甜到心坎里”,
如今更成游客必带的“果中香魂”,连皮都能炼高级芳香油,可谓浑身是宝。
七个一簇朝天长,红得透亮似火,辣得直爽带劲。
明朝《慈利县志》载“捋椒以图贸易”,清时湘鄂人“无椒芥不下箸”。
李自成大将李过引种,杜心五力荐,成就“辣口不辣心,上汗不上火”的传奇。
古法剁辣椒最绝:山泉洗、木砧剁、陶缸藏三月,越陈越香。
如今这抹“火辣名片”远销日韩俄,一口下去汗珠子直冒,心里却熨帖——这辣,够劲!
张家界永定区特产,700年土家药食传奇。
明洪武年间,覃垕王起义时,士兵用其叶芽治刀伤哮喘,人称“神仙茶”;
李时珍三入大庸寻而不得,遗恨终生。
此茶表面白霜如雪,乃黄酮结晶,
含17种氨基酸、14种微量元素,总黄酮含量最高达39.25%,堪称“黄酮之王”。
土家人称“土家甘露”,日常泡饮可消炎降脂,逢年过节更少不了这杯“长寿藤”,
连光绪帝都赞其“天子神茶”。
今人喝它,解酒护肝,比喝咖啡还提神!
光绪年间胡秀才移株,主考官见果脐似菊赐名。
宣统夺冠成全国名柚,与莓茶、大鲵并称“永定三珍”,获国家地理标志。
当地人讲“好果不及菊花芯”,甜酸得嘞,恰一口满嘴生香。
果肉淡红脆嫩,含糖量17%,越存越甜,常温存半年不坏。
可做柚子茶清火,或直接啃食,解腻爽口,堪称“天然水果罐头”,老少皆宜。
这口“菊香”,是张家界山风里飘了百年的味儿,够鲜!
这“活化石”般的特产,源自1981年张家界武陵源。
它以高山毛尖与“植物活化石”龙虾花科学配制,
干茶扁曲如龙虾,银毫满枝,茶汤橙黄明亮,
香气芬芳馥郁,入口甘爽醇美,叶底嫩绿柔软,曾获农牧渔业部金杯奖。
老辈人说,明时它曾是贡品,
琵琶溪边“慢慢浓”茶馆用白沙井水沏它,解乏提神。
如今,清明至谷雨采茶,六不采、七道工序,精制如“活虾戏水”,
每口都是山野的鲜活滋味,余韵绕喉,比龙井更添几分野趣。
张家界悬崖上的“黑黄金”,《永定县志》载其“和肉作羹或炖鸡,味道鲜美”,古为贡品。
采耳人腰系长绳、绾铁钉入石罅,遇飞虎剪绳则“立成齑粉”,故珍稀异常。
如今武陵源景区仍见其踪,
形若不规则圆片,背面黑绒,泡发后滑嫩如脂,
炖鸡时汤鲜味醇,炒蛋时清香四溢,凉拌则脆爽生津,当地人直呼“巴适得板”!
石耳营养丰富,曾是土司王宴群臣的“硬菜”,
如今与葛根粉、杜仲茶并称“三宝一绝”,
打卡必带,嚼一口,便是千年山风的味道。
俗称“娃娃鱼”,活化石般存在了三亿五千万年。
1972年张家界桑植县建起中国首个大鲵科研所,1978年成功实现人工繁殖,填了世界空白。
如今“张家界大鲵”是国字号地理标志产品,
肉质白嫩赛活人参,熬汤鲜得掉眉毛——当地老饕说“喝口鲵汤,胜过十年参”。
这“水中大熊猫”可不简单。
它冬眠时靠囤脂过冬,体型健壮不显膘;
皮肤滑溜似泥鳅,却藏着18种氨基酸和70多种活性物质。
张家界人拿它炖汤、清蒸、红烧,最妙是砂锅慢煨,汤头乳白如凝脂,鲜味直窜天灵盖。
土家人称“丝连皮茶”,源于《神农本草经》中的杜仲树。
慈利县作为“中国杜仲之乡”,采百年野生杜仲叶,
经土家制茶工艺揉捻发酵,茶汤乌亮如墨,初尝微苦如老树皮,三泡后回甘如山涧清泉,
暗藏黄酮素、锌硒等微量元素。
当地人常说“饭前喝杜仲,赛过活神仙”,睡前一杯浓茶,不碍睡眠反添精神。
这味“长寿茶”,如今已成张家界打卡必带特产,连日本人都喊它“瘦身茶”!
土家人喊它“神仙粉”。
东晋葛洪用葛根治瘟疫得名,柴火烘制的粉更地道,
挖深山老葛根,捶打过滤十二道工序,冲成半透明糊,滑得像山涧水,清甜中带点野葛香。
“吃葛根粉,赛过活神仙”,老辈人常配蜂蜜或苞谷酒,解暑又养身。
如今还搞出葛根凉粉、炸粉条,
游客带回家,冰箱一冻,夏天呷一口,凉得透心,比冰棒巴适!
这粉,是山魂,也是人味。
张家界的吃食,嚼着扎实,像山里人的性子。
你尝一口,山便在你肚子里了。
腊肉熏得黑,白茶泡得浓,辣子呛得人眼泪直流,可就是这滋味,叫人忘不掉。
吃吧,活着不就是这么回事?烟火人间,吃饱了,心就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