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健康消费浪潮中,“药食同源”这一古老智慧正焕发新的生命力。从饮料里加枸杞,到菜品里标注健脾祛湿,再到年轻人保温杯里泡着黄芪、菊花,药食同源产品已悄然渗透日常生活,千年滋补引爆 新风尚,药食同源产业也迈入千亿级新赛道。然而,繁荣背后,这一承载着中华千年养生文化的产业正站在创新的十字路口,如何突破从概念到价值的深度跃迁?
湖南省政协融媒体中心“国医湘声”频道议堂栏目邀请到10位政协委员、行业专家就“药食同源如何创新发展”话题进行探讨。大家提出了多项建议,涵盖产业规模化、生活化、科技赋能、健康科普宣传等多个方面。
从委员、专家们的观点可以看到,当古老的养生智慧遇见现代科技与消费潮流,药食同源正迎来最好的时代。湖南中药材资源丰富,是中医药资源大省,在发展药食同源产业中具有天然优势。做好药食同源产品转化,既能为百姓健康注入新活力,也能为湖南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分两期推出,敬请关注】
食药同源具有巨大医疗价值和市场潜力
食药同源中药是我国传统中医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聚的宝贵财富,宜食宜养,营养与保健价值兼备。
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顾问、中国营养学会食药同源产业发展分会主任、国家食药同源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刘新民认为:“以食药同源中药研发和生产的营养健康食品,契合我国民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具有巨大的医疗健康价值和市场潜力。”
当前,我国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民众对健康的需求,已从传统的疾病治疗,转向疾病防治、养生保健和延年益寿等多层次、多元化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刘新民介绍,目前,国家正从政策、法规等方面,加大对食药同源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企业正跨界研发、生产和销售食药同源中药产品,基于食药同源物质的健康产品正推动着我国健康产业的转型升级,跃然成为我国大健康产业的新生长点。
湖南拥有良好的中药材种植生态环境,以及丰富的食药同源中药资源,如湘莲、黄精、茯苓、百合等在全省多地分布。湖南也是国家卫健委批准建设的首批区域性营养创新平台、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湖南中医药大学拥有全国唯一的中医药膳学博士学位点。
“湖南具备发展食药同源健康产业的优势条件。”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食药同源健康产品研发和转化的湘籍科学家,刘新民表示,希望更多源自湖南的食药同源健康产品走向全国和全球各地消费市场,为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贡献湖南力量。
加强科学研究,推进标准建设
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谢梦洲认为,药食同源是我国优秀传统饮食文化和中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药食同源产业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当前,在市场需求激增的背景下,药食同源产业快速发展,但也面临多项挑战。“国家已发布106种食药物质目录,但相关标准尚不完善;功效声称一直是限制药食同源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国家卫健委的指导下,食药物质功能声称试点工作将有所突破。”谢梦洲说。
关于药食同源物质的成分及功效机制研究,是当前国内外科学研究的重点。谢梦洲介绍,目前多以传统经验为主,现代科学验证相对缺乏,动物模型单一,多成分协同作用研究不足,功效评价体系不健全,临床实验支持薄弱,且功效机制不明确;活性成分复杂,个体化差异研究不足,也制约了精准应用。
种植是药食同源中药的源头,谢梦洲坦言,目前原料农残和重金属检测不严格,因标准覆盖不全、种植监管缺失和加工污染,都带来诸多安全隐患。另外,药食同源产业“小散弱”问题突出,企业规模小、研发投入低,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滞后;产品同质化严重,原料和功能高度重复,缺乏创新。
谢梦洲认为,要推动药食同源产业加速发展,必须加强科学研究与标准化建设,制定全链条标准;推动产业产品创新与多元化,开发新型态和个性化的产品;加快经营模式转化,实现科学化、场景化发展;加强文化建设与宣传,深入挖掘药食同源文化内涵;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促进国际化发展,推动标准国际认可,拓展海外市场。
推进湖湘药食同源大品牌发展
“药食同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近几年,我国相关管理部门对食药物质目录动态扩容、推进‘健康声称’标识管理、复方配伍试点启动,这一系列利好政策将促进产业的升级焕新,药食同源将开启‘中国式健康’的新跃升。”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陈颖说。
在陈颖看来,“湘九味”湘莲、百合、玉竹、黄精、茯苓等药食同源品种是湖南省打造大健康产业的重要资源,但也存在着集中于原料供应和初加工等低价值链环节、全产业链集成不足、产品同质化缺乏优势产品等问题,需从科学支撑、政策保障、文化传承等多维度协同推进药食同源的创新发展。
“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陈颖认为,应从种植环节开始优化品种选育,以种质资源为核心基础,从源头保障“食”与“药”双重属性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围绕药食同源产品研发,应研究其行之有效的规范饮食疗法;采用现代技术解析其活性成分、作用机制和量效关系;为其防治慢性病、美容、延缓衰老等功效提供科学依据。遵循中医“君臣佐使、四气五味”等配伍原则,结合中医体质辨证设计配方;开发功能食品、药膳、保健食品、特医食品等多层次健康产品。
在加工环节,陈颖认为,应汲取传统炮制经验精髓,融入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如纳米技术、发酵技术等,进行以品质提升为导向的工艺优化,产品需满足多元化的健康需求,注重个性化、便捷化、功能化。
针对药食同源产业标准滞后的现状,陈颖建议,构建种质资源、产品质量、功能评价等标准体系,指导和规范其在饮食养生等领域的应用和推广。
“作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药食同源与湘菜文化、养生养老、旅游休闲、文旅康养等深度融合,将治未病、食养结合等健康哲学概念深度实践,打造湖湘药食同源地域名片。”陈颖说。
打造“湘味食养”健康IP
“药食同源是中医药学伟大的哲学智慧和实践结晶,其核心在于治未病,这与我们健康管理的目标高度契合。”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李晓屏认为,推动药食同源产业的创新发展,对于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构建健康湖南具有重要意义。
要坚持“辨证施膳”根本,推动服务精准化与个性化。李晓屏说,创新不能离开中医理论的根基。在治未病中心的中医体质调理门诊中,绝非简单推荐绿豆清热、薏米祛湿,而是依托中医体质辨识、经络辨识等技术,结合个体体检报告、生活方式、节气变化等,开具个性化的食疗处方。李晓屏介绍,“我们正探索建立‘健康档案—体质评估—膳食指导’的数字化闭环服务模式,让药膳从‘一道汤’变成一套精准的健康管理方案。”
要深化“产学研用”结合,驱动产品现代化与标准化。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赋能。李晓屏介绍,湖南中医附一正与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等机构合作,运用现代营养学、食品工艺学技术,对传统食养方进行升级。例如,将黄精、玉竹、肉苁蓉、锁阳等药食同源产品,通过九蒸九晒,制成即食的健康零食,解决“良药苦口”和“制作繁琐”的痛点。同时,牵头制定针对不同体质、不同慢病人群的食疗方案标准与评价体系,确保安全性与有效性,让百姓吃得明白、吃得放心。
要打造“湘味食养”品牌,促进产业融合化与生活化。李晓屏介绍,目前湖南中医附一推出的“潇湘牌”治未病产品就是将药食同源产品融入日常饮食,推动湘菜与湘药融合。“下一步要加强与知名湘菜企业合作,研发系列具有保健功能的养生湘菜,进入百姓餐桌和旅游餐饮市场。”李晓屏建议,将药膳体验纳入治未病服务包、康养旅游项目中,让市民和游客在体验湖湘文化的同时,收获健康。
“让‘湘味食养’成为一个健康IP,形成从田间到餐桌、从预防到康复的完整产业链,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绿色健康新动能。”李晓屏说,通过理念、科技与产业的协同创新,药食同源这一古老智慧必将在新时代焕发绚丽光彩,为“健康湖南”建设贡献核心力量。
药食同源视域下的黄精养生价值
湖南中医药大学兼职研究生导师、湖南健康堂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罗红财认为,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与消费升级的浪潮中,药食同源这一沉淀千年的养生智慧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黄精的现代化转化恰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实践之一。
“黄精之所以能成为传统养生与现代需求的连接点,核心在于其‘久服轻身延年’的核心功效,与当代人对治未病、亚健康调理的诉求高度契合。”罗红财说,这种天然的价值共鸣,为其产业化、科学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罗红财认为,技术融合是黄精养生“破圈”的关键抓手。当下“传统炮制+现代工艺+理疗技术”的模式最具创新性——传统炮制确保了黄精药性的“根”,低温烘焙、破壁粉碎等现代技术解决了吸收难的痛点,而艾灸、推拿等理疗手段则实现了药食与经络的对应协同。
“用科技手段让中医辨证施养的逻辑更易落地,比如针对脾胃虚弱人群,黄精粉剂搭配穴位按摩,既发挥了黄精健脾的药性,又通过理疗疏通经络,让养生效果更直接、更贴合现代人的生活场景。”罗红财说。
“产业创新让黄精养生从单一产品走向场景化服务,这是其焕发商业活力的核心密码。”在罗红财看来,中医馆的“黄精养生体验套餐”和康养机构的“慢性病管理闭环”,本质上是将黄精从食材/药材升级为健康解决方案的核心载体,这种“产业思维+中医智慧”的结合,不仅拓展了黄精的应用边界,更为药食同源产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发展范式。
罗红财认为,黄精养生要实现深层次发展,必须实现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平衡统一。标准化是产业发展的“基石”,没有配伍方案、炮制工艺的统一标准,黄精产品质量就难以稳定;数字化则是实现精准养生的引擎,通过大数据、AI分析用户体质,才能让“一人一方”从理想走向现实。“标准化为个性化服务提供了质量保障,个性化服务则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标准化体系更具灵活性。”罗红财说。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黄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