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韵味,其实不止于园林的曲径通幽、古城的小桥流水,还有藏在城郊那片开阔的山水画卷。
择一个秋高气爽的早晨,我想再去石湖转转,这次我想一探范成大笔下归隐的田园,也想期待邂逅那传说中的“石湖串月”。据说石湖的“石湖串月”为苏州著名奇观:中秋夜在行春桥可见桥洞中月影成串,吸引无数游客。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范成大晚年著作《石湖大全集》,使“石湖”成为其文学象征。他与苏州石湖有着极深的渊源,因其晚年归隐于此的经历,就让这片山水注入了永恒的文化灵魂。
南宋淳熙年间(约1180年代),范成大因与权臣政见不合,辞官退隐苏州。他看中了城郊西南的石湖山水,在此购置田产,修筑别墅,取名“石湖别墅”,又称“石湖精舍”。
自此自号“石湖居士”,以湖为名,寄情山水。石湖不仅是范成大的物理居所,更是范成大心灵的归宿。宦海沉浮后,他将政治理想转化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在此著书立说,编纂《吴郡志》,记录江南风土。他常邀友人泛舟湖上,赏景赋诗。石湖因他的居住与吟咏,从自然山水升华为文化胜地。
石湖的田园风光成为他晚年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范成大的代表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便诞生于此,以清新质朴的笔触描绘吴地农事、节令风物。“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这些诗句不仅开创了“田园诗”新境界,更让石湖成为文人心中隐逸山水的象征。
石湖其实是太湖的支流,水域广阔,山清水秀。春秋时期石湖为吴越争霸古战场,相传越军经此地攻入姑苏。保存有渔庄(清代书法家余觉故居)、乾隆御道等遗迹。
如今的苏州的石湖风景区是江南著名的山水胜境,并且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石湖的核心区域包括主峰海拔92米的上方山和石湖水面。石湖荡主要景点有:行春桥(九孔石桥,赏月圣地);范公堤(范仲淹主持修筑的堤岸);天镜阁(湖心岛古建筑);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樱花林、楞伽塔)。
晨雾未散时抵石湖,湖面如蒙轻纱,远处上方山若隐若现。湖面开阔,远山如黛,上方山(楞伽山)温婉地卧在湖的西北岸,山顶的楞伽塔是绝佳的方位坐标。漫步湖畔,不时能遇见几处古迹残碑或造型古朴的小桥,提醒着游人此地深厚的历史积淀。这里是吴越争霸的古战场遗迹,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归隐著述的“石湖”所在,行走间,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回音里。
风拂过水面,带来清凉湿润的气息,瞬间涤荡了城市的喧嚣。沿着范公堤缓缓而行,这条由宋代贤臣范仲淹主持修筑的堤岸,如今已是绿柳成荫的步道。沿堤继续徐行,柳丝拂水,露珠坠叶,偶有白鹭掠波而起,翅尖划开粼粼波光,惊碎满湖清梦。堤内是平静的石湖,堤外是繁忙的运河,古今在此交织。
行至“行春桥”,此桥九孔相连,相传中秋夜月影穿桥,成“石湖串月”奇景。今虽非佳节,却见桥身青苔覆石,砖缝间藏着岁月痕迹,指尖抚过斑驳栏杆,似触到范成大当年踏桥的足迹,如今湖光依旧,诗意漫过千年时光。
很快我就到了石湖的三岔桥,这是一座独具特色的现代桥梁,以罕见的双曲拱三岔结构和时代印记成为石湖景区的标志性景观。三岔桥建于1960 年代,由吴县桥梁工程队设计,采用双曲拱技术,三个桥堍呈 120 度夹角分布,形成 “Y” 型布局,从空中俯瞰类似奔驰车标。这种形制在国内桥梁中极为少见,既节省空间又满足多方向通行需求,体现了现代工程技术与传统造桥工艺的结合。桥体中央刻有 “新桥” 二字,为建桥时的官方名称,但因结构特殊,民间多称 “三岔桥” 或 “三叉桥”。
2000年后,因结构老化被列为危桥,景区封闭两端并设置警示牌,但保留桥体作为特色景观。截至 2025 年 9 月,桥体仍未开放,游客仅可在周边观赏。
实际上,景区对三岔桥周边环境进行改造,种植花卉绿植并增设白鹭雕塑、“拥抱一棵树” 创意打卡点,打造 “花桥”景观,使其成为网红打卡地。
尽管未被列为文保单位,但市民和专家建议将其破格纳入保护名录,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色具有重要价值。尽管三岔桥尚未开放,但它以独特的设计和历史故事吸引着游客驻足。作为石湖 “古今交融” 的缩影,这座桥值得在游览时细细品味其背后的智慧与变迁。
继续沿湖而行,就会发现传说中的天镜阁。天镜阁位于石湖湖心洲上,相传是范成大的隐居地。该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原为范成大别墅群的一部分,乾隆年间重建后毁于战火,1993年依据古图复建。其主体仿天坛祈年殿形制,建筑群如舟浮水,被誉为“最孤独的建筑,也是《天龙八部》中燕子坞的原型!
转入“天镜阁”,登阁凭栏,湖面豁然开朗。风过处,荷浪翻滚,送来淡淡清香。阁旁碑刻林立,一题 “翠壁”,一题 “渔矶”,笔墨苍劲,皆是古人留与石湖的印记。忽闻桨声咿呀,一叶乌篷船从荷丛中穿出,船头渔翁戴笠垂钓,船尾阿婆轻摇橹,水声与笑语揉进湖风里,成了最生动的江南小调。
继续沿湖寻“越城遗址”,土丘上草木葱茏,断壁残垣隐于绿荫间。两千五百年前,这里曾是吴越争霸的古战场,如今只余清风拂过荒草,诉说着“卧薪尝胆”的旧闻。站在遗址高处回望,石湖如一块碧玉嵌在城郭间,高楼与古寺错落相映,倒成了古今交融的奇妙画卷。
我又寻访位于湖滨的渔庄。这座粉墙黛瓦的宅院,曾是清代书法家余觉的故居,如今静谧雅致。小院深深,回廊曲折,临水轩窗将湖光山色框成一幅天然图画。坐在廊下小憩,仿佛能感受到旧时文人墨客在此品茗观湖、挥毫泼墨的闲情逸致。
沿着小径向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攀登。山路不算陡峭,林木葱郁。春日里闻名遐迩的樱花谷此刻虽无花影,但层层叠叠的绿意更显幽静深邃。登临山顶,视野豁然开朗。整个石湖尽收眼底,像一块巨大的翡翠镶嵌于大地,湖心岛上的天镜阁宛如碧波中的一枚精巧印章。远处苏州城的天际线若隐若现,现代都市与自然山水在此和谐共处。古老的楞伽塔默然矗立,塔铃在风中发出细微的清响,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沧桑。俯瞰山下,范公堤如一条玉带,行春桥静卧水面,等待着夜晚的奇迹。
石湖之美,美在开阔的湖山气象,美在深厚的人文积淀,更美在那一瞬之间、天地造化与人间智慧共同铸就的奇观。“四时风物总宜人”,范成大诚不我欺。这方山水,这场月色,足以让人忘却尘劳,心归宁静。石湖之美,不在喧嚣,而在这份野趣与古意共生,它似一位温润的老者,以湖水为墨,以时光为笔,静静书写着江南的温婉与深沉。
随着暮色四合,华灯初上,湖面归于平静,宛如墨玉。黄昏渐渐染红天际,也染红了湖面。我又早早来到行春桥畔,静待月亮升起。行春桥是一座典型的九孔石拱桥,其精妙之处便在于这九个桥洞。
终于,一轮皎洁的满月,悄然跃上东方天际,清辉洒满人间。最令人屏息的时刻来临了!当月光斜照,行春桥的九个桥洞下方,水面如镜,清晰地倒映出九轮明月!金黄的月影连成一串,随着微波轻轻晃动,犹如一串流光溢彩的金环悬于水上。
这便是闻名遐迩的“石湖串月”奇观!此情此景,天地间仿佛只剩下这串亘古的明珠,串联着古人的诗意与今人的赞叹。夜色渐深,湖风有了凉意。带着满心的震撼与满足离开石湖。回望月光下的湖山,上方山的轮廓在夜色中更显敦厚,行春桥的串月奇景已深深印入脑海。
我又想到了范成大。范成大之于石湖,犹如陶渊明之于南山,王维之于辋川。他以诗文为笔墨,将个人生命与一方山水交融,使石湖从地理景观升华为承载隐逸理想与文化记忆的精神图腾。
漫步石湖,看行春桥月影成串,望上方山塔影斜阳,耳畔仿佛仍有石湖居士的低吟:“何须更待中秋月,未必清辉胜此时。”这方山水,因他而在时光中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