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南群山中的松阳,层峦叠嶂间的古村与古塔愈发灵动,藏着江南古村的密码与文物的瑰宝。从传统村落的艺术活化到文物古迹的专业守护,从乡土故事的全球传播到文化根脉的代代相传,循着松阳文旅脉络,记者先后走进四都乡陈家铺村、三都乡松庄村、三都乡酉田村及延庆寺塔,在传统村落的青石板路上感受乡村活力,在千年古塔的砖石间触摸文物保护的温度,更在全球译者驻地的文化交融中,见证松阳让传统与世界对话的独特实践。
参观延庆寺塔 黄于悦 摄
古村新生:艺术与传统的共生实践
松阳的古村保护从未止步于“冻结时光”,而是以创新实践让传统村落融入现代生活,陈家铺村与松庄村的探索尤为典型。
陈家铺村
位于松阴溪上游高山台地的四都乡陈家铺村,曾因青壮年外流陷入沉寂。作为松阳传统村落保护的先行村,当地秉持“活态保护 品质发展”原则,在保留黄泥墙体、青石板路等原始风貌的基础上,引入文化业态激活古村活力。
参观陈家铺村 马柱 摄
该村通过“政府+企业+村民”模式,将闲置老宅改造为先锋书店、云夕MO+共享空间等文化地标,既留住了村民记忆中的乡愁载体,又吸引年均30万人次游客前来体验。如今的陈家铺村,老茶坊飘着千年茶香,新民宿透着现代暖意,实现了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先锋书店
云夕MO+
松阳的传统村落,是承载乡愁的活态遗产,更是文化创新的试验场。与陈家铺村相隔不远的三都乡松庄村,则以“艺术乡建”为钥匙打开发展新局。松庄村依山傍水,古桥、古道、古民居错落分布,保留着完整的农耕文明印记。
松庄村
当地邀请来自全球的艺术家驻村创作,将农耕元素、山水意境融入公共艺术装置与民居改造中。村中央红白相间的织美术馆已成为当地最先锋的艺术地标,老宅的院墙则化作展示农耕故事的彩绘长廊,艺术与乡土肌理深度融合,让松庄村既保留了“土味”,又增添了“品位”,成为乡村美学实践的典范。
参观松庄村 马柱 摄
文脉传承:文物守护与全球对话
松阳的文化保护既有对古村肌理的珍视,也有对文物古迹的精护,更有以开放姿态搭建的文化交流平台,酉田村与延庆寺塔便是其中的代表。
酉田村 马柱 摄
三都乡酉田村以“松阳·译者之家”全球译者驻留项目架起跨文化交流的桥梁。这个有着500余年历史的古村,保留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夯土民居,积淀了深厚的农耕文化与民俗传统。当地依托古村民居资源,打造集翻译工作、文化研讨、民俗体验于一体的译者驻地空间,邀请来自全球各地的译者驻村创作。译者们在田间地头感受农耕生活,在古宅院落中研读地方文献,翻译中国故事,传播中外文化。该项目不仅让酉田村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更通过跨文化叙事,让传统村落的价值获得全球认同。
参观酉田村译者驻地空间 马柱 摄
矗立在松阳县城西的延庆寺塔,则见证着文物保护工作的严谨与坚守。作为浙江省现存最古老的楼阁式塔之一,这座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的古塔,历经千年风雨仍巍然屹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庆寺塔
当地文物部门建立了古塔常态化监测机制,运用专业仪器对塔身沉降、砖缝风化等情况进行实时追踪;组织文物修复专家团队,遵循“最小干预”“修旧如旧”原则,对塔体裂缝、木构腐蚀等问题进行系统性修复。此外,当地还配套建设了延庆寺塔陈列馆,通过文物展品、数字影像等方式,讲述古塔的建造技艺与历史变迁。如今,延庆寺塔不仅是松阳的文化地标,更是文物保护工作“精、细、实”的生动缩影。
参观延庆寺塔 黄于悦 摄
原标题:《文化传薪·县域焕新② | 松阳:踏访古村古塔,在保护与创新中探寻文化新韵》
栏目编辑:黄佳琪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吕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