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父母带娃去户外游玩,总是逃不过“拍照—发圈—走人”的套路。回家后,还各种吐槽:除了树木花草没啥看的,孩子玩得一身脏,纯属瞎折腾。
很想对这类父母说一句:调整好心态,别把牢骚的坏情绪传递给娃!要有发现美的优点。这样每次带娃出去玩的时候,才会有不一样的心情,才不算浪费时间和金钱。
那些父母眼里“没意义”的摸石头、爬山坡、追小虫……其实是孩子成长中最需要的自然课堂。要知道,这样有意义的户外活动,可比报班精彩多了。
比起把孩子关在学习班刷题,户外的花草树木和景观,更能教会他们如何观察,如何独立思考。要是不想回家后觉得去户外游玩是浪费,那就牢记这些游玩攻略,把玩耍当成育儿。
户外玩耍,是最好的感官启蒙课
很多父母带孩子去户外,总喜欢把娃裹得严严实实,不让摸石头、不让踩泥土,生怕把衣服弄脏、把皮肤弄破……只能说,父母真的小题大做了。
多样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各种感官正在发育中,如此好的土味体验为何要浪费呢?让他们摸一摸户外粗糙的景观,,感知光滑和粗糙的区别,不好吗?
以为孩子是在瞎玩,其实是他们通过触觉、视觉和嗅觉,一点点构建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家里玩的电子玩具相比,户外的石头有轻有重、有软有硬,反而更能刺激到孩子的感官发育。
带娃户外游玩,抓住三个细节很重要
1、让孩子当小向导
一到户外景区,很多父母习惯自己拿着地图带路,孩子跟在后面走马观花。不如把地图交给孩子,让他们在前面当小向导,父母跟着走。
要是孩子年龄比较小的话,那父母也趁机可以教他们认识地图。别担心娃会带错路,就算走岔路也没有关系,因为这个过程孩子学会了观察路标,学会了判断方向,培养了他们的方向感。
而且,当“向导”的身份会让孩子更有责任感,他不再是被动式跟着走,而是主动参与进来。比起在家里教他“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种真实场景中的方向联系,反而让孩子记得更牢固。
2、借景观进行提问
看到户外奇特的景观,别光顾着给孩子科普这些景观的类、年份,因为父母说得再详细,孩子听不懂也记不住。
不如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自己思考,问问孩子:你看这些石头长得像什么呀?让娃转动他的小脑袋瓜,积极去思考。
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他们的答案五花八门,甚至会觉得这些石头像奥特曼,可那又怎样?不恰好说明孩子在认真思考问题。父母要做的不是纠正错误,而是顺着他们的思路继续提问。
3、允许搞破坏
孩子看到路边的石头,可能会想着搬一搬、敲一敲,说不定还想用树枝在石头上画画。不少父母觉得这是搞破坏,立马就忍不住去制止。
可实际上,只要孩子不破坏景区内的设施,不伤害自己,这些小破坏真的无伤大雅。换个角度想想,孩子动手的过程反而锻炼了他的动手能力,是值得鼓励的好事。
好不容易有了时间带娃出来玩,那父母为何不陪着他们一起玩呢?询问孩子的想法,父母就在旁边协助。户外动手的过程,比在家组装玩具更有意思,这种无固定玩法的探索方式,更容易激发创造力。
总有一些父母带娃出门后各种埋怨和后悔,不是嫌弃累,就是嫌弃孩子不听话。可这一切,真的不能怪孩子,要怪就怪父母没有做好攻略。
带娃出门玩耍,这些避坑指南要记好:
★出门别带太多装备,轻便出行真的很重要!东西带的太多,反而会成为负担,没有更多精力去陪伴孩子探索。
★出门主打一个舒服,别总想着赶进度,这样会导致孩子没有时间仔细观察。哪怕在一个地方呆了一下午也没关系,只要孩子认真观察、玩得顺心就行。
★出门别想着当裁判,聪明的父母都更愿意当孩子的玩伴。有父母全程参与的游玩,孩子很愿意分享自己的小想法,反而更开朗自信。
写在最后:其实带娃去户外玩耍,重点不是看什么,而是怎么玩。在这里,父母不用逼孩子学知识,也不用跟别人家孩子逼,让他们自由的探索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