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是秋天,但六安瓜片的清香已随风漫出茶谷。
9月20日,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西茶谷景区,“岸香·抺么茶咖啡厅”正式开业。
100平方米的空间里,一扇与自然无缝衔接的全景落地窗,将层层叠叠的茶园、连绵的大别山轮廓和碧波荡漾的响洪甸水库尽收眼底。
来自合肥的游客陈敏端起一杯抹茶拿铁,坐在窗前感叹:“这里既能看景色,也能入画。”茶谷里的风清凉绿色很浓,春日还有茶香,四季景色各不相同。
正是这片好风景,让咖啡厅成就了场景,实现了情景。
近年来,从“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到安吉的矿坑咖啡,文旅热点的风向正由“风景”吹向“场景”。
在这个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岸香·抺么茶咖啡厅”的出现,不仅是一处休闲空间的落地,更成为观察乡村文旅高质量发展与产业振兴实践的一个鲜活样本。
一扇窗:自然与人文的空间对话
“岸香,一家开在茶谷里的抹茶咖啡厅!”品牌主理人姜维介绍道。这句话背后,是一个精心设计的空间叙事。
咖啡厅依托茶园风光,构建了100平米室内空间与室外外摆联动的场景。这处特色空间激活了整片茶园,让到访西茶谷的游客“留得住、愿意逛”。
走进其间,不少游客表示,最精妙的是那扇全景落地窗。
对于来者而言,它不仅仅是一个建筑元素,更是一种空间媒介,将室内与室外、人文与自然、游客与景观无缝连接。
这种设计思维,打破了传统景区的物理局限,围绕游客核心需求,构建出让人能够真切感知、参与互动、深度沉浸的情境与氛围。
在西茶谷,游客不再是单纯的“看客”,而是成为了“画中人”。
正如不少在试营业期间打卡的游客所描述的:“两岸茶园层层叠叠,六安瓜片的清香随风飘散,随手一拍便是‘茶海映湖光’的治愈画面。”
这种体验,与传统旅游有着本质区别——它不再是“走马观花”或“下马赏花”,而是在精心构筑的“场景”中“养马种花”,获得不一样的互动体验。
这也正是乡村振兴战略下,文旅产业追求“留人留心”的深层体现。
一杯茶:传统与现代的业态融合
品牌理念上,岸香·抺么茶咖啡厅突破传统边界,以“茶+咖啡”创意融合为核心,将六安瓜片这一本土特色农产品原料深度融入产品体系。
这一做法既保留东方茶文化底蕴,又贴合年轻人对新鲜体验的需求。更关键的是,它延长了本地茶叶的价值链,从农产品原料到终端消费饮品,提升了茶叶附加值,为当地茶农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店内环境与出品细节精准对接年轻人情绪价值供给,使其成为赏景、品茗、互动的网红打卡地。
来自合肥、杭州、上海等周边城市的游客显著增长,印证了这种业态融合的市场吸引力。
“从新安江上的‘岸香号’,到巢湖之畔的‘巢与潮’,这是我们岸香文旅深耕安徽、创新业态的缩影。”
姜维表示,“我们致力于成为文旅产业的创新探索者,通过打造融合自然与人文、兼具美学与体验的标杆项目,不断为安徽文旅注入新活力、新感受。”
坐在落地窗前品味抹茶拿铁。张雨生 摄
这种业态融合的成功,体现在具体数据上:自9月12日试营业以来,咖啡厅每日平均售出500杯饮品,为景区每日新增800名游客。更带动当地民宿预订量提升,为乡村文旅发展注入新流量,切实助力地区经济活力提升。
业态融合的背后,是对文旅消费趋势的深刻洞察,更是对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要求的积极响应。
如今,成功的乡村文旅场景并不一定要宏大叙事、塑造奇观,有的场景虽然体量不大,却能像“毛细血管”一样,下沉到田间地头、茶山溪谷,让市民在乡村之地有别样的发现,也能让游客深度融入在地文化的“肌理”,同时反哺乡村产业。
店内的艺术打卡区。张雨生 摄
有的场景虽然体量不大,却能像“毛细血管”一样,下沉到街头巷尾,让市民在熟悉的地方有别样的发现,也能让游客深度融入在地文化的“肌理”。
岸香·抺么茶咖啡厅正是这样一个“小而美”的典型。
一座谷:保护与发展的价值共赢
岸香·抺么茶咖啡厅的所在自然空间——西茶谷的变化,不仅仅是一座咖啡厅的出现。
9月9日,六安西茶谷观光码头举行开业仪式。码头全长86米,设有20个泊位,可同时停靠20艘观光游船,实现了“陆路赏茶、水路观景”的文旅融合新模式。
西茶谷风貌。张雨生 摄
油坊店乡党委书记邓春晖指出:“西茶谷观光码头是油坊店乡2025年全域旅游重点打造的招商引资项目,是深入贯彻落实‘一谷一山一路’战略布局的具体行动。”
据介绍,码头试运营期间,日均接待游客超400人次,带动周边农家乐、茶叶销售营业额增长30%以上。
从“一片叶子”到“一条产业链”,西茶谷以水为媒、以茶会友,把红色老区的资源禀赋转化为振兴动力。
这种“茶旅融合、以旅促农”的发展模式,不仅印证了乡村文旅的广阔前景,更探索出了一条依托特色农业、实现三产联动、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可行路径。
业内观察人士指出,作为一种农文旅与茶文旅升级的新探索,岸香·抺么茶咖啡厅通过茶园风光与抹茶消费空间的深度融合,精准切中年轻人精神与情绪消费刚需。
姜维表示,未来,岸香将持续拓展此类茶园特色消费场景,并开发更多基于本地农产品的创意产品,赋能当地农户,为乡村文旅高质量发展和产业振兴提供更多可能。
一种新型旅游体验:融入自然的治愈
在西茶谷的核心地带,岸香·抺么茶咖啡厅如一粒明珠镶嵌于翠绿茶园之中。这处空间重新定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遥望或途径,而是真正地融入与共生。
全景落地窗前,年轻人举着带有抹茶拉花的咖啡以茶园为背景自拍;窗外,老人悠闲地坐在外摆区,手捧清茶远眺茶山;茶园小径上,孩子们追逐嬉戏,笑声随着山风飘散。这些画面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图景。
这种体验的本质是一种新型场景旅游模式。
它既不是传统的观光旅游,也不是纯粹的生态旅游,而是一种以咖啡厅为核心场景,以茶园自然环境为舞台,以茶文化体验为灵魂的复合型旅游形态。
在这里,游客不再是风景的旁观者,而是成为了风景的一部分。
游客在品味抹茶拿铁的同时,眼睛享受着无边的茶海;在闲坐交谈之际,耳畔萦绕着自然的声响;在漫步茶园之时,身体感受着山风的抚慰。
游客在咖啡厅内笑谈。张雨生 摄
更重要的是,这种体验基于当地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自然呈现。咖啡厅扎根于西茶谷的茶文化底蕴,用现代的方式诠释传统,用创意的手法展现自然。
这正是其能够打动人心的重要原因——真实而不造作,创新而不失本真。
岸香·抺么茶咖啡厅成为了连接人与自然的媒介。通过这处空间,城市游客得以暂时放下忙碌的生活节奏,真正地“生活在风景里”;当地村民则多了一个展示家乡美的窗口,增强了文化自信和乡村认同感。
这种双向的赋能与情感共鸣,让旅游超越了简单的经济行为,成为一种有价值的情感交流、文化对话和乡村振兴的助推力。
随着晨曦初照茶谷,午后的阳光洒落窗棂,黄昏的余晖染红山峦,这座咖啡厅就像一个永不落幕的天然剧场,每天都在上演着人与自然的对话故事。
每一位到访的游客,都是这个故事的参与者和创作者,在品味咖啡的同时,也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西茶谷记忆。
这种新型旅游体验的生命力,源于对自然本真的尊重和对人文关怀的重视。它不是要将自然改造为人工景观,而是让建筑谦卑地融入自然;不是要用商业淹没文化,而是让商业成为传播文化的载体。
岸香·抺么茶咖啡厅的全景落地窗外,西茶谷的四季轮转即将上演:春日的茶香,夏日的清凉,秋日的层林尽染,冬日的静谧祥和。
这扇窗,不仅是一道风景,更是一种媒介,连接了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
游船缓缓驶出码头,碧波荡漾、茶山叠翠,游客们在船上欣赏西茶谷秀美的山水画卷,感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意旅程。
这片“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茶谷,正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迎来新的发展篇章。
从“风景”到“场景”的转变,是一种旅游观念的革新,也是乡村发展思路的升级。
它意味着游客从被动的观赏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体验者甚至共创者;也意味着乡村从单纯的资源提供者,转变为价值创造者和共享者。
在这种新型旅游模式中,人与自然的对话、城市与乡村的互动,成为一种全方位的沉浸与共赢。
碧水藏古今,秀水从青山怀抱之中蜿蜒而出,不断讲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岸香·抺么茶咖啡厅作为这个故事的新篇章,正在用一扇窗、一杯茶、一座谷,展示着文旅融合赋能的无限可能。
来源:中新皖事 张雨生 ,文中未注明图片由岸香集团提供
编辑:陈芝敏
初审:唐琪
复审:何娟
终审:陈昌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