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30,贵阳市开阳县禾丰乡的天空还没开始亮起微光,开阳县民族学校食堂的灯已亮起。食堂工作人员们陆续到岗,消毒、换衣、戴帽,动作一气呵成。“鸡蛋要逐个挑,牛奶得核对保质期。”后厨里,切菜声、洗菜声交织在一起,为即将开始的“营养接力”拉开序幕。
课间的蛋奶香:科学膳食的人性化表达
“叮铃铃——”上午9:15,第一节课的下课铃声响起。四年级(1)班的教室里,早已摆放好2箱新鲜牛奶和盛满煮鸡蛋的托盘,淡淡的蛋奶香在空气中弥漫。2名同学熟练地走上前,一人弯腰打开牛奶箱,抽出盒装牛奶依次递到同桌手中,另一人则小心地把鸡蛋分给每个同学。孩子们眼里闪着期待的光,接过温热的蛋奶,便迫不及待地剥起壳,一张张稚嫩的脸上满是藏不住的幸福笑容。
学生享用可口的营养午餐。
这暖心的课间场景,源于贵州省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四个一”供餐要求的精准落地。为科学保障学生生长发育与学习效率,贵州省明确提出“每天1个鸡蛋、每天1两肉、每天1份水果、每周至少3次牛奶”的核心要求,这套搭配完全依据学生生理特点与营养需求设计,能为成长关键期提供精准营养支撑。
学校食堂一角。
“刚开始把鸡蛋牛奶和午饭一起供应,不少孩子吃不完就浪费了。”党支部书记、校长汪朝政解释道,学校调研后调整为“课间蛋奶+中餐水果”模式,既符合消化规律,又让营养补充更高效。全校950名学生,每一名学生都在这课间10分钟里,享受到了这份专属的营养关怀。这种人性化的安排,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及时补充了能量,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后续的学习中。
中午12:10,第一批就餐的学生排着小队走进食堂。取餐窗口里,肉末土豆泥、麻婆豆腐、白菜炒肉片、海带猪脚汤冒着腾腾热气,食堂入口处整齐摆放着新鲜的苹果。“今天的水果好甜!”九年级学生刘佳颖啃着苹果,开心地说,“食堂的餐食搭配不仅注重口味,更兼顾营养均衡。科学膳食安排,让我们都能在味蕾享受的同时,获得全面而均衡的营养。”
12:20,第二批学生有序入场,取餐、入座、就餐全程井然有序,几乎听不到喧闹声。
课间,鸡蛋和牛奶为学生补充营养。
“孩子回家总念叨学校的饭香。”家委会成员梁孝明表示,作为一名九年级学生的父亲,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参与食堂抽查。“你看,今天的3个菜里都有肉,蔬菜新鲜,鸡蛋、牛奶、水果全部到位,‘四个一’要求落实得特别扎实。”随后,他翻出手机里的照片,“学校的工作做得非常细致,每天都会将营养午餐的餐食记录下来并发布在家委会群里,方便家长们动态性地了解情况。”
开阳县民族学校副校长孙振作为分管后勤的负责人,他笃定地说,现在学校每餐保证“三菜一汤”,每周提供25种以上新鲜蔬菜、水果、鸡蛋、牛奶等食材,确保食物多样性。每天至少提供1个鸡蛋和适量水果,每周至少提供3次符合国家标准的学生饮用牛奶。
后厨的“铁规矩”:从源头到餐桌的全链条守护
“9:15送蛋奶,12:10供正餐。”校长汪朝政带着笔者走进后厨,透过“明厨亮灶”的监控大屏,各环节操作清晰可见。食材区里,新鲜蔬菜摆放整齐;操作台上,刀具、砧板按“生熟分开”,食堂工人戴着一次性手套切配食材,每道工序都有章可循。
食品安全防线更是层层筑牢,后厨的留样柜里,每样餐品都装在专用容器中,贴着“9月19日午餐”的标签,“必须留样48小时以上,万一有问题能立刻追溯。”孙校长说。此外,学校还严格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制度,方便随时发现问题和及时复盘。
午餐时间,一切井然有序。
资金保障是营养餐提质的重要环节!汪朝政校长领着笔者来到食堂和校门口的营养改善计划信息公示栏前,指着张贴的资金明细表介绍:“财政每天补助6元,家长承担2元,这些钱全部用在食材上。”在两个公示栏上的醒目位置处,分别张贴着资金使用、采购清单、每周食谱等,方便家长随时能查,真正做到专款专用。
“孩子们吃得开心、长得健康,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看着这些孩子身高噌噌噌地往上长,生病请假的次数日益减少,我的心里都特别高兴。孩子们从过去午餐的‘吃饱’,真正做到现在的‘吃好和吃营养’。”汪朝政说,目前全校950名学生,所有人都享受到这份营养保障。
贵阳:三项举措筑牢营养餐保障网
“最直观的变化是供餐质量显著提升,按照每周有3次牛奶、天天有鸡蛋和适量水果、每周食材种类达25种以上的供餐要求,从过去的‘吃饱’到现在的‘吃好和吃营养’,在现在营养午餐中得到生动体现。”贵阳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介绍,一系列扎实举措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餐盘有了实质的转变。
在制度保障上,贵阳市委、市政府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列为重点民生工程,先后制定《市教育局 市财政局 市卫生健康局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提质行动的通知》《贵阳市财政局 贵阳市教育局关于印发贵阳市农村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为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家委会群中发布的营养午餐。
资金支持方面,贵阳在国家和省级补助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市级财政给予配套资金支持,确保“5+1+X”供餐模式(6元国家补助+家庭适当承担部分费用)顺利实施,为保障“四个一”的核心膳食要求提供了资金保障。
执行层面,贵阳通过“会议部署+培训指导+检查督促”多管齐下。对带量食谱、出入库管理、询价议价定价、公开公示、资金清算等内容进行再明确。会同市疾控、市卫健、市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开展业务培训会,讲授带量食谱、食品安全、检验检疫等相关知识。同时,按照集中整治相关工作要求,将带量食谱、公开公示、询价议价定价、供餐质量等内容作为年度、月度检查的重点内容开展检查工作,为确保达到“四个一”的供餐要求提供了工作保障。
如今,贵阳市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含教学点)已100%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四个一”核心要求全面落实,惠及学生约18万人。最直观的变化体现在供餐质量的显著提升:每周3次牛奶、每日鸡蛋与适量水果、每周食材种类超25种,曾经“吃饱就行”的简单需求,已升级为如今“吃好、吃营养”的品质追求,在孩子们热气腾腾的午餐中得到生动体现。
学校粮油储藏室。
谈及如何保障“四个一”要求常态化落地,徐刚表示,贵阳重点从资金监管、供应链建设、食材储存3个维度筑牢长效保障防线。
资金管理上,对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实行专户管理,按照“当月拨付、次月清算”的专项资金申报、拨付工作机制,资金实行“校财局管”,封闭运行,确保专款专用。同时,要求各区(市、县)于每月20日前完成资金清算,确保资金足额到位并及时支付给食材配送企业。
食堂工作人员对当日午餐进行取样、留样记录。
供应链建设环节,拟定招标文件时,对食材配送企业的资质就进行严格约定,如是否配备专业的冷链运输车辆、是否能够做到食材每天一送、对拒收食材二次配送的应急反应时间等。确保配送的食材达到营养改善计划供餐质量要求。针对牛奶、肉类等易腐食材,不仅要求运输环节全程低温,还督促各学校食堂配备足量冰箱、冰柜等冷藏设备,确保食材从配送至加工前始终处于安全储存环境,守住食品安全底线。
来源:贵州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