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城市|潮汕“观潮”:当本土与世界共舞
创始人
2025-09-22 12:03:42
0

自潮汕游神、英歌舞接连“破圈”以来,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开始涌进潮汕大地。他们举着手机穿行于烟火缭绕的老街,挤进人声鼎沸的祠堂,试图捕捉一种近乎“沸腾”的传统生命力。而在镜头之外,一场持续十年的文化运动,正悄然重塑这片土地与世界的对话方式。“观潮KwanTeo”,一个从潮汕小城生长出来的非营利文化活动,2015年由几位本土青年创立。最初只是几场私人影像放映,十年之后,它已成长为集电影展映、音乐演出、乡土行走、工作坊于一体的复合文化现场,也成为观察潮汕新文化图景的一扇窗口。

盛夏观潮2025

“世界在此”是观潮今年的主题。正如潮商网络早已链通南洋,观潮也在尝试勾勒另一种世界主义地图——不是以北上广为中心,而是以潮汕为节点,连起曼谷、槟城、新加坡的文化线索。在潮汕,本土与世界又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把握潮汕不同城区肌理的在地行走总是观潮的保留项目。

潮阳双忠庙。

文史学者 、澄海樟林“德和里”陈家后裔陈椰曾带队作为一位向导,带人们从百年侨宅、砖瓦和街巷中解读潮汕连四海的历史痕迹。潮阳人林钢回到潮汕地区近十年,用书店、阅读、影像和十年行走潮汕三市百余个乡镇弥补了一些外界与潮汕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潮汕文化深植于宗族与礼俗,又始终向外敞开,包容着南洋的风与世界的声音。这场行走悄然呈现出这片土地的复杂与丰富——它始终处于“本土”与“世界”的对话之中,如同潮汐往复生生不息。本期《如此城市》,我们一起“观潮”,邀请一起陈椰与林钢,聊聊世界潮汕如何与本土共舞。

与观潮的结缘,始于红头船再启航

陈椰:我跟观潮结缘是在2021年,不算早,但一聊就特别投缘。主理人柏麒和功铭跟我很像,都关注潮汕这个族群,关注它的乡土意识和世界视野。那段时间,我正因为家里老宅修复的事,频繁往返于广州和澄海樟林古港之间。

我家老宅是1921年建成的,我曾祖父在泰国曼谷做生意,发家之后回到家乡,建了这片包含祠堂、书斋和瓦厝的建筑群,像一座微型的四合院,几代人都住在这里。2016年爷爷奶奶去世后,房子就渐渐荒废了。直到2019年,我下定决心修复它,也借这个机会重新联系上海外的亲人,听他们讲述家族的老故事。2019年我发愿要修祖宅,开始修复的过程中也重新联系上海外的亲人,跟他们结缘,寻找家族故事。

陈椰,澄海樟林人,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宋明儒学及岭南历史文化。曾撰写出版:《王阳明家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岭南学术思想》(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葛洪与罗浮山》(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及古籍编校:《薛侃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侨宅“德和里”后人。

陈椰祖屋

2021年春节,观潮在樟林古港做活动,叫"古港潮声再起时",晚上还在一栋老宅放映电影《亲爱的樟林》。选择这里,是因为樟林古港是潮汕人下南洋的起点——从清朝雍正年间开始,大批潮汕人就是从这里乘红头船出洋谋生的。

在码头做咕哩的华工。图源《东南亚华人与华侨》

带他们走访这些与传统村落、华侨有关的遗址,让我感触特别深。我们这里是典型的侨乡,华侨众多、海外影响深远。我觉得自己也跟着他们走了一次,对自己脚下的土地和正在做的事有了更深的领悟。看到那么多年轻人通过影像、民族志、人类学的方式参与乡土实践,也让我有了更明确的思路,与更多有乡土关怀、有世界视野的年轻人结合在一起。说到很多潮汕华侨先辈,他们最高一个人生理想就是赚了钱回乡起大厝、建祠堂,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他们在100年前就有很先进的理念,我修老宅时经常从旧报纸、旧刊中找到先祖的记录,他们捐款赈灾,还想在乡下建“大同村”、办女子职业学校,带着世界眼光做乡土建设,这让我非常感动,也深受鼓励。

这些从南洋回来的先人,在建祠堂、修祖屋时在建筑上确实有一些异域元素。比如我家“哲谋广居”(书斋)用了当时很流行的“南洋蓝”,一种很淡的蓝色。还有一些雕塑是欧洲贵妇乘游艇的图案,视觉上很新颖。但功能上还是很传统:祠堂祭祖、书斋读书、大厝居住。有意思的是,它们很快转型了,书斋教新学,祠堂变小学——上世纪一二十年代,很多祠堂都成了小学,一直到90年代我读小学时还是这样。这是他们回应时代的方式,祠堂成为教育场所,是一种很新的现象。

泰国的“潮州山庄”,是“潮州会馆”所设的潮汕人墓园,每年清明举行公祭先侨仪式。郑鸿斌摄

林钢:我从2015年观潮一开始就结识了柏麒和功铭两位特别优秀的年轻人,想在汕头做点有意思的文化活动。那时候他们需要艺文组织之间的串联。我当时在汕头运营一家书店,很自然地就跟这群大学生走在一起,互通有无、抱团取暖。

后来,因为我做书店,又有不少外地朋友对潮汕这块“神秘飞地”特别感兴趣,来潮汕总让我带他们走走看看。我从2014年底回到汕头生活,至今正好十年,一直在为外地朋友介绍。这些经历让我慢慢成为一座“桥梁”,弥补外界与本地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让大家能面对面地与本地人沟通,去感受。我很享受这个角色。在这个过程中,我为了更好的打破信息不对称,也不断学习。每一次交流、每一场行走,遇到我不懂的问题,我就去查、去问,十年下来,对自己家乡的了解也越来越丰富、立体。

林钢,资深书店行业全链条操盘手,前《国家人文地理》摄影师,潮阳本土文化研习者。

潮阳赤产古庙(妈祖庙)

潮汕人常说“北京太远,南洋很近”

陈椰:潮汕的共性其实大于差异。我们都讲潮汕话,虽然口音有别——比如潮阳南部口音较重,但基本能互通。如果说语言的“最大公约数”,可能在潮安铁铺-澄海樟林一带,那里人说的话、唱的潮剧,整个潮汕都听得懂。除了语言,宗族观念和祭祀传统也非常典型。潮汕人对祭祀普遍很虔诚,不仅是对祖先,还有对鬼神地祭祀。只是不同地区程度会有所不同,像潮阳、普宁的宗族祭祀传统保留得更多,澄海、潮州相对淡一些,但整体上都非常重视。

潮汕普渡仪式。图源PANLIN编辑部,《与与幽明共舞:一位潮汕摄影师的「普渡」田野记实》

林钢:我想从地理角度补充几句。潮汕平原是由韩江、榕江、练江冲积而成的,每条江衍化了各自的语言和生活方式。比如练江流域的潮阳、普宁祭祀很隆重,而韩江流域又有所不同。这三条江哺育了不同地方的人,由此带来了不同的生活观念跟生活习性。

但有趣的是,这种差异化里面也有共性。你打开潮汕各地的电视台——汕头、潮南、潮安、揭阳等等,他们的潮语主播播音形成了一种不知属于哪里的“标准潮汕话”,既不像标准的榕江流域的语音,也不像韩江流域、练江流域的语音。这种在官家媒体中呈现的语音(语调)一致性,可以说是行政意志塑造出的另一种“公约数”。

陈椰:潮商文化也是一个重要共性。潮州商帮从清代崛起,是一个很强势的跨国、跨地域网络的商业团体。他们有一个很明显的特色,就是往往与政权相对保持距离,有自己的独立性。

我们常说“北京太远,暹罗、新加坡等地很近”——南洋有大量我们的乡亲,甚至语言和我们是相通的,人们的观念、生活习惯都很接近。

“中艺”到达新加坡后拜会著名侨领陈嘉庚先生留影。图源《南洋恋——中国歌舞剧艺社南洋演出四十周年纪念》

所以大概是从明清,特别是清朝之后,我们跟整个南洋地区的生活更密切,形成了潮州商人或者说潮汕商帮的共性——有更大的自主性,能够灵活利用不同国家、民族的制度和文化差异,在里面游刃有余。他们看似传统,其实有很多跟近代国际商业很适应的现代性元素在里面。从二战之后泰国、新加坡、马来亚很多金融家、企业家身上都可以印证这一点。有人说我们迷信,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可以说是虔诚;有人说我们团结,但也有人说我们排外。很多文化就是这样,既有精致斯文的一面,也有粗犷直率的一面,两种特质交织在一起,取决于你从什么角度看待。

如此城市:在潮阳当地,最受崇拜的“双忠公”张巡和许远其实是中原地区的将领。为什么在一个远离中原的岭南沿海地区,受崇拜的神明却并非来自本土?潮汕似乎完好地保留了许多中原文化的基因,包括语言中的古音古韵、祭祀传统,甚至给人一种时空穿越的错觉。

汕头的双忠节游神。图源自由行世界

陈椰:潮汕地区供奉的很多“老爷”(神明),其实最早都是中原地区的真人。有人说秦始皇讲潮汕话,这当然是误传,但潮汕方言中确实保留了许多古汉语词汇,像是“洗浴”代表洗澡、“东司”指代厕所,这些用法可以追溯到一两千年前的汉唐时期,让我们日常对话都带着古意。

陈椰家的老照片

林钢:潮汕人对“寻根问祖”有非常深的情结。几乎每个宗祠、每个姓氏都要修族谱。一修谱,往上追三代,往往发现祖先来自福建;再往上溯源,基本就指向中原了。很多学者和专家和越来越多人也印证了这个观点。比如潮阳贵屿镇的郭姓族人,他们就把郭子仪奉为祖先。这类文化记忆,不管是否完全符合史实,却在数百年间不断被强化,成为族群认同的一部分。

陈椰:这正是中原与潮汕之间一种有趣的文化心理:越是地处边缘,越需要从中原获得身份认同和合法性。许多中原的神明,比如双忠公、韩文公,其实是由宋、明以后的士绅、官员们引入潮汕的。他们受过中原礼制训练,通过推崇这些源自中原的正统神祇,来实现对地方的教化与管理。这样的历程非常普遍,也很有意思,背后可以看到很多社会因素和时代变迁。神明信仰也在时代中流变。譬如妈祖在明代地位不如玄天上帝,到了清代才逐渐成为主流,这背后也有国家力量的推动。说到底,一个神、一个宗族的“正统”地位,不仅关乎信仰,更关乎地方社会在历史中的文化构建与演变。

“华阳珠珍妈祖”是潮汕地区民间敬仰之神。图源汕头文旅

林钢:还有一些自然崇拜,这在世界各地的族群中以不同形式存在。在潮汕,它融入了民间信仰体系,比如玄天上帝。本地的民俗研究者常称之为“神头佛尾”——在道教中地位很高,但在佛教体系里就排不上名号了。很多朋友问我:“潮汕人到底信什么?拜什么?”我常半开玩笑地说:“什么都信,什么都拜,只要能拜的就拜。”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我们这一代由爷爷奶奶带大的潮汕人的童年记忆中。逢年过节,一天可能能拜五、六座庙,甚至不止拜一天。小时候不懂那么多,只觉得到处都要拜,这座拜完拜那座。

庙有大有小,但祈求的内容好像却差不多。那为什么还要拜这么多?简单说就是——有庙就得拜。所以网络上说潮汕人一年四季都在拜神,初一是谁、初二是谁、十五又是谁……神明多,分工却不那么明确,所以人们遇庙则拜,逢神则敬。等到人生某个阶段,哪座庙“灵验”了,人们就会更主观地去信那一座。当然很多时候也靠口耳相传,“人云亦云”——亲戚朋友说哪座庙显灵了,大家就都跟着去。所以说,这种信仰的选择,很多时候是主观的、随俗的。

潮汕铁枝木偶戏

“游神进化论”

如此城市:潮汕游神活动特别“出圈”,许多年轻人被这种充满生命力的活动吸引,慕名而来。在传统失落的当下,潮汕却保留了一种“意义充沛”的体验,人和神共享同样的食物、同一套节庆,各种信仰与仪规却非常日常,是像空气和水一样的存在。你们小时候是如何体验游神的?如今回头看,又有哪些新的感受?

陈椰:参与游神很多时候是义务的,可能需要训练十几天,没有任何酬劳,但那种荣耀感是非常真实的。

游神是我童年最热闹的记忆。长大之后再看游神,理解就不一样了。这些年除了修老宅,我还投入乡土文化建设,有一项就是协调组织我们家乡的游神活动。樟林埠从清代起就有商人因怕火灾而商铺遭殃,后来乾隆时期的县令杨天德倡建火神庙,因此庙里不仅供火神,也供奉这位“天德老爷”。

1998年潮汕游神现场,陈培秋摄

疫情之后,游神更显出它的价值。我自己感染以后有段时间情绪非常低落,后来去潮阳看了英歌舞和游神,那种热闹和生命力一下子让人振作起来,好像真正走出了阴影。所以,这几年“潮汕热”“游神热”的背后,或许是一种社会心理的推动——大家太需要连接,太需要释放了。就像戴锦华老师提到过的个人主义的困境,但来到乡土,人与人之前又重新找回了链接。

游神的备受追捧的一个原因,是它在潮汕既神圣,又有世俗的一面。比如我们写的对联“神游不为三元夜,乐事还同万众心”——它既是敬神,也是万众共乐、宣泄情感的时刻。

我经历了游神从被禁止到重新开放的过程。90年代它还被称为“封建迷信”,只能半夜偷偷举行,用卡车拖着敲锣打鼓地绕一圈就算完成了。大概在2000年后逐渐放开,到现在我们甚至成功将火地庙会申请为汕头市级非遗。有了“非遗”的保护,游神变得更合法、也更受支持,因为它能带来人流和经济效应——游客来看游神,就要吃要住,本地餐饮、摊贩都能受益。这一路的变化也让我思考怎样让外来的人更好地理解甚至融入游神。去年就有一位新西兰留学的博士生,跟着我们抬神轿、参与全程,他非常感动。游神不该是排外的,它应当是可以共享的集体狂欢——只要尊重这里的秩序和理解它的意义。

樟林火帝庙会街景

我印象很深的是,游神在过去有时会引发乡间的械斗,从清朝到我小时候都时有发生。不同村落、不同派别常借游神之机相互较量,在马来西亚的槟城、新山等地也有类似情况。但如今这类冲突已基本消失,游神变得更加文明,也更注重融合。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游神表面上是一场敬神活动,背后却反映了不同群体利益的碰撞与最终的整合。这也是为什么上世纪90年代政府曾以“封建迷信”为由禁止游神。

而现在,我们更致力于推动它成为一种合法的、正向的文化实践,比如借游神团结海外侨胞,加强与珠三角、上海等外地乡亲的联结。我们拍摄游神影像,传到新加坡同乡会,节日时他们在异国播放,成为一种情感纽带。在我们看来,游神的神圣性或许在减弱,但世俗性、人情味变得更浓。

陈椰:游神本质上是一种领土和管辖范围的象征。章林古港原为章林镇,解放后划分为八个村,唯有游神时,八村才重新凝聚起来。巡游路线早年就已固定,但近年来我推动扩大范围,将路线延伸至新村区和外围地带——因为很多村民和商家已迁至这些区域,他们希望神明能经过自家门前。作为组织者,我们也借此争取更多支持。每一次路线调整,都须通过“掷杯”请示神明,只有获得圣杯才能施行。表面上是神的允许,实则是一种人神共谋的结果。传统并非一成不变,它应随时代演进。如今村落道路拓宽,游客增多,巡游路线自然也要调整得更开放、更公共。

潮南的英歌舞现场。图源PANLIN编辑部,《与与幽明共舞:一位潮汕摄影师的「普渡」田野记实》,廖廖摄

林钢:其实,游神的日期也在适应当今城市生活。

比如潮汕三市最大规模的潮阳双忠巡游,现在固定在农历二月对应的第一个国历周末。2016年因为和区人大、政协会议的时间冲突,延后了一天,可见行政与民俗之间有着一种妥协的默契。更有意思的是游神时的秩序维持:政府组织英歌舞表演时,会设置警戒线、观赏区和嘉宾区等;而游神时则没有所谓行政上的等级划分,更多依靠民间自发管理,成为一种自治行为。

疫情期间,政府的管控方式也很能说明问题——他们通过封庙来表达政策的严肃性,因为对老一辈人来说,“连大老爷神明都不让拜”就意味着事态严重。很多时候一些政令的实行,就是通过信仰途径或旁敲侧击地实现到潮汕最平凡的老百姓身上。

潮州的开元寺是中国现存四大开元古寺之一。图源自由行世界

陈椰:游神经过不同时期的蜕变,到了今天变成一个充满视觉刺激、引流的活动。它是一个万众其乐的日子,释放各种情绪的需要。现在的游神已经没有了以前那种乡里械斗的元素,变得更加文明。这也是为什么政府现在能够接受,甚至支持这样的活动。它变成了一个社会整合和联谊的活动,我们的游神录像都会传到新加坡同乡会,他们在节庆时也会在大屏幕上播放。我觉得这样就挺好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广州美食之旅:暴雨冰雹也挡不住... 这几日,广州的天气太搞笑了,暴雨加冰雹,像是老天爷在闹脾气。但就是在这不晴不雨的天气,我和漫画家小林...
漓江研学三日游:带娃读懂江畔底... 带娃解锁漓江研学,我特意以江畔古村(即东漓古村)为核心规划行程,三天下来,娃不仅玩得尽兴,更在体验中...
国庆到肇庆!这场非遗盛宴即将开... 这个国庆中秋假期, 想好去哪里玩了吗? 不如到肇庆 来一场穿越千年的美食之旅, 一次舌尖上的文化盛宴...
RF ONLINE NEXT进... RF ONLINE NEXT 是一款基于经典科幻题材MMORPG《RF Online》重构的多人在线...
华南植物园景区受台风影响临时闭... 尊敬的游客朋友们: 受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的影响,为做好台风防御工作,切实保障广大游客的生命财...
云南4家入选!中国民宿品牌百强... 近日,第二届中国民宿品牌百强榜发布,安途·苍穹全海景酒店、麓途品牌管理(大理)有限公司、丽江马鞍林麓...
旅行社知情人士披露始祖鸟烟花燃... 始祖鸟联合蔡国强在喜马拉雅山策划“升龙”烟花秀一事,持续引发热议。据了解,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县热龙乡马...
海口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防范... 据气象部门监测预报,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将于9月24日在广东深圳到徐闻一带沿海登陆,可能给我市...
敦煌国际文旅商品联展: 赏全球... 9月20日,敦煌国际会展中心E馆正式向市民游客免费开放。E馆作为今年敦煌国际会展中心二期首次投入使用...
应勇会见出席第十五届中国—东盟... 应勇分别会见出席 第十五届中国—东盟成员国 总检察长会议各代表团团长 9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席...
《敦煌颂》只有八句 □叶 舟 微雨。天凉。 那日午后,我穿过半个兰州城,打算去黄河岸边的一家宾馆,跟敦煌来的友人们商量“...
文旅“出圈”、产业“破圈”!文... 9月22日,成都市重点产业链建设工作推进会召开,标志着今年成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迎来全新“路线图”。会...
春开窖酱香型散酒,主打高净值人... 纯粮固态,春开窖散酒的底线,也是您的起点。浓墨清溪,酱彩芝魂,醉美不过春开窖!春开窖·中国香——浓清...
到底什么是预制菜,怎么出现的,... 预制菜的兴起,究竟是效率与品质之间的一场世纪辩论,还是时代演进中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今日,让我们以一...
家庭卤水制作全攻略:香料配比+... 卤水,作为中国传统烹饪中不可或缺的调味汤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风味魅力。它并非简单的调料混...
你还只会家常豆腐?这样烧,孩子... 豆腐,是最家常菜之一!吃法也是五花八门,今天这道豆腐窝蛋,鲜美可口,不仅大人喜欢,宝宝们也特别喜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