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俗学会会长高巍。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北京文化守护人高巍,1958年生于北京大石作胡同,常年关注中国传统民俗,近年来一直从事二十四节气推广工作。现任北京民俗学会会长、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学术委员、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高巍认为,北京四时八节历历分明,是推广和宣传二十四节气文化最合适的地方之一。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9月8日,白露刚刚过去几天,这个从两千年前的《诗经》中走来的植物,在北京通州区绿心公园长成了一片初秋金色。沿着公园中心的绿地,24个大小不一的圆环,从立春到大寒,按农历二十四节气环绕一圈,四季分明,又周而复始。
由于多年从事二十四节气文化推广,几乎每个重要节气,高巍都要来到这座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公园,或者推广节气文化,或者参加民俗活动,或者单纯地寻访季节变换,在大自然的循环与更替中,寻访千年流传不绝的精神。
北京是一座四季格外分明的城市,四时八节历历分明,高巍觉得,这里是推广和宣传节气文化最合适的地方之一。实际上,在北京,已有不止一处节气主题公园,但高巍认为,仍然缺少一个具有标志性的节气文化体验园,像迪士尼、环球影城那样的地方。
“二十四节气中,藏着中国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数千年流传不绝,对中国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技术性作用。”高巍说,“我研究推广二十四节气文化十多年,不仅是整理和探究传统文化的脉络源流,更是一次探索中国人精神的历程……我要做的就是让文化落地。”
两千年节气传承,重温气候里的家乡
高巍出生于北京的胡同里,他说他小时候是个“胡同串子”,每天放学,都行走在这座古老都城的脉络中,从横平竖直的中轴线,到四通八达的胡同,从低矮的四合院,到高大的古城墙。他探索着这里的每一处细节,也见证着这座城市从古典到现代的变迁。
“小时候,我住在北海边上,我家对面就是故宫角楼。护城河长年流淌,角楼上的风景四时不同,红墙绿柳,黄瓦白雪。季节的变迁,每一次都格外鲜明。但那时候,其实并没有意识到,节气轮回中,藏着中国人两千多年的文化和智慧。”高巍说。
长大后的很长时间里,高巍一直在为保存和推广北京的传统民俗而努力。从庙会到大集,从传承的手艺人到消失的老玩意儿,都是他潜心研究的对象。他一直觉得,那些千百年中,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那些行将消失或仍在流传的民俗,可能恰恰是现代都市中所缺少的。为此,几十年中,他走遍了北京,从胡同到山村,从机关到学校,挖掘、整理那些被人们遗忘的生活习俗,并重新把它们展现在人们面前。
一直到2007年,高巍才发现,有一些重要的东西,一直被他忽略了。那是一场普通的讲学,内容和传统的农历二十四节气有关,让高巍意外的是,观众反响异常热烈,甚至在此之后,许多人请他去讲二十四节气。那时候,他忽然意识到,这个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历法,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印记,平时不会显露出来,却会在每一个节点,不知不觉地催促着人们,按照节令的安排,去审视与安置自己的人生。高巍觉得,每一种民俗,背后都是千百年的生活中,人们潜移默化形成的习惯,它们是文化的外在体现,同时也在不断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规范他们的生活方式,提醒他们的行为习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道理和说教,而是在那些不起眼的地方,一点点塑造着人们的精神。
高巍观察植物生长情况。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与天地精神往来,是中国人独有的特质
三千年前,中国人的祖先,把竹管插入土里,探查地气的消息,判断播种的节点。人们记录北斗七星、观察太阳经过黄道的角度,决定春种秋收的历程。高巍觉得,“二十四节气,不只是农耕节日,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二十四节气,它是一种文化精神,几千未曾断绝。”
“在今天,许多人习惯性地把传统历法称为阴历,但事实并非如此,传统的农历,是阴阳合历。”高巍说,“这是古人观察太阳和月亮制定的历法,比如二十四节气,就是标准的太阳历,以太阳经过黄道的角度,判断气候的变迁和轮回。它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所有人们熟知的传统文化融合无间。在二十四节气没有形成的时候,中国人意识中的天象是混沌,然后才有了冬夏,有了四时,有了八节。”
许多民俗其实已经随着社会变迁而式微,但高巍发现,二十四节气对生活的影响,其实从来都没有消失,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和它息息相关。每到春天,许多城市里的人们,会去郊外挑野菜,盛夏季节,去山里避暑玩水、消暑纳凉;立春时节,北京有知名的小吃春饼,夏至之后,药店门口贴三伏贴的人排成长队……二十四节气,不是无用的传统,而是中国人与自然相处的工具,即便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都市中,它依然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类似的经历还有很多,一个小朋友和高巍一起画二十四节气彩画,芒种那天,他画了一片麦田,谷雨时节,他画了一座牡丹花园。还有一位做花馍的非遗传承人,为每一个节气设计了独有的花馍,已经研发到了第四代。一位原本开旅行社的年轻人,在听过几次讲座后,加入了二十四节气文化推广的队伍,如今,他自己办活动、讲文化,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传统背后的故事……
在平凡的日常中,寻访独有的京城故事
北京是一座移民城市,东西南北的人们汇聚在这里,也带来了各自的风俗习惯,千年的都城史,则融合了更多不同的文化,形成了北京独有的、丰富的文化习俗。
“比如粽子,南方吃肉粽子多,北方吃红枣豆沙的多。但在北京,各种各样的粽子都能找到。”高巍说,“二十四节气也是如此,在南方热带,立春之时,已经是一片繁花似锦,但在北方寒带,立夏前后,冻土才会消融。但这并不影响人们按照二十四节气约定的节奏,去安排自己的生活,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是它在漫长的时间里,潜移默化的结果。”
高巍是生长在民间的研究者,最了解大多数人日常生活的模样,也更喜欢在平凡日常中,去寻找城市独有的特质。2020年,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学术委员会成立,高巍是委员之一。但高巍觉得,自己的任务,其实就在身边的生活之中,“我一直都很清楚自己的定位,就是让文化落地。这也和申遗时的承诺一致,联合国对非遗的保护,本身就要求文化和生活结合,而不是孤立在生活之外。”
二十四节气申报世界非遗时,高巍虽然没有参与申报工作,但一样紧张与忙碌,在全国各地,他拍了大量宣传二十四节气的视频,讲述传承渊源,探访节气风俗。
2016年,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巍又开始重新整理节气文化,按照节气顺序讲述民俗,讲述中国人与天地自然相和谐的健康之道……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重视节气文化。在北京南五环边,有个节气农场,是高巍常去的地方。那是一座都市休闲农业形态的农场,农场中有特别开辟的农田,供城市的居民和孩子们体验农事,完整地经历一株水稻从种到收的过程。在北京的北部,一群年轻的教师,也在做二十四节气的推广,把人们带到农田中,播种、除草、养护、收获,告诉人们,“土地永远诚实,每一份收获背后,都是一分耕耘的艰辛”……
高巍觉得,北京是推广和宣传二十四节气文化最合适的地方之一,这是一座四季分明的城市,有东风浩荡的春天,绿树成荫的夏日,也有红叶满山的秋季,大雪纷飞的冬天。在这里,四时八节历历分明,二十四节气循环往复。北京的许多传统建筑,也暗合二十四节气的智慧,比如城门的命名,象征春天的朝阳门,代表炽热夏天的正阳门,寓意丰收硕果的阜成门。还有北京一些流传至今的民俗、节日饮食风俗,无不浸润着节气的烙印。每一个节气之美,都能在京城有深刻体现。
高巍查看节气介绍。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四季分明的城市,做古老又新颖的事业
在北京,有很多二十四节气公园,比如南二环边,就有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河边公园。沿河矗立着二十四根巨大的石柱,每一根柱子就是一个节气,走过二十四根柱子,就好像走过春夏秋冬。
位于通州的绿心公园,是最新也是最大的二十四节气公园。公园中心,一块工业遗址被改造成树木丛林,环绕丛林,修建了二十四个圆环。每个圆环是一个节气,仿佛四季轮回、天时循环。中间的花园绿地,俱依时令而建,比如芒种时节,正是牡丹花开动京城的时节,绿心公园的芒种圆环处,就修建了一座小小的牡丹园。再如白露,白露时节,露水微凝,大片的芦苇,在秋日中长成一片苍茫,这个古诗中被称为“蒹葭”的植物,和白露共同构成了诗意的田野。
这座二十四节气主题的公园,和高巍有着特殊的联系。2019年前后,绿心公园规划之时,有专家找到高巍,征求公园的主题。高巍建议,建一座二十四节气主题公园,在每一个节气的标志周围,种满时令的植物,立春周边种大片的迎春花,芒种周边种满牡丹,大暑旁边最好是荷花,白露附近芦苇成群……
公园建成后,高巍才发现,自己的建议果真被采纳了,这里也成了他最常来的地方。他个人最喜欢“冬至”,因为“冬至”的圆环最大,和旁边一座红砖碧瓦的古建筑,共同构成了四时八节中最后一个重要节气的意象。
其实,高巍还有更宏大的愿景,能有一座更加专业的主题乐园,像迪士尼乐园、环球影城那样,把全国各地的节气故事、风俗、文化集中起来,用很有创意的方式,向整个世界展示。二十四节气传承两千多年,各地又多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传说故事,是一座真正的文化宝藏,如果能够集中展示,对二十四节气的推广和宣传,将产生巨大意义,还能够成为这座城市新的名片和品牌,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助力这项世界非遗的保护和推广。更重要的是,那些原本深藏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塑造中国人精神的文化传统,会以一种更加鲜明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是一份古老却又新颖的工作,很难,但值得去做。”高巍说。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