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年MVI中国酒店市场价值指数三十城榜单
报告共计:20页
2025中国酒店市场价值指数报告:30城格局分化,文旅与高端供给成新引擎
2024年,中国酒店业在经历2023年的快速修复后,进入承压与调整并存的深度周期。宏观经济放缓、消费信心波动及结构性供给过剩等多重压力,让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承压,城市与细分市场业绩分化加速。在此背景下,浩华管理顾问公司依托厚海数据平台发布的2025年中国酒店市场价值指数(MVI)三十城榜单,为行业呈现了市场价值重构中的新趋势与新机遇,首次引入的腾讯智慧文旅客群画像分析,更从“人”的视角为理解市场需求增添了深度维度。
从30城综合排名来看,头部城市领先优势稳固,中腰部及尾部城市则呈现显著结构性变化。上海、北京、广州、成都稳居前四,构成第一梯队核心,其在供给、业绩、运营等多维度表现出强稳定性。深圳凭借坚挺的市场业绩与健康运营,排名上升1位跻身第五,杭州则相应降至第六,三亚、重庆排名保持稳定。第二梯队中,南京、昆明因高端酒店供给优化及投资热度提升,排名分别上升至第11位、第15位;哈尔滨成为年度“黑马”,在“冰雪经济”带动下,游客热度飙升,市场业绩与运营收入同步上涨,综合指数排名跃升11位,从第28位跻身第17位。而排名18至30位的城市整体波动较大,福州、贵阳因投资热度回暖分别上升4位、3位,大连、海口则因业绩下滑分别下降9位、7位,不过部分城市在细分维度仍有优势,如福州的品牌连锁与高端供给持续改善,为未来价值提升埋下伏笔。
在供给端,一线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呈现差异化发展态势。北京、上海作为供给第一梯队,中档及以上客房规模均接近30万间,构筑起“供给天花板”;成都以超24万间的规模稳居第三,展现出非一线城市中最强的扩张能力,杭州、广州也迈入“20万间俱乐部”。与头部城市供给趋于稳定不同,济南、海口、青岛、大连、沈阳等新一线及二线城市供给扩张动力强劲,中档及以上酒店客房数量同比增速均超10%,而一线城市则更侧重结构优化与存量升级。高端供给方面,上海、北京依旧占据绝对优势,高档及以上酒店客房数量分别超6.6万间、5.2万间;重庆、郑州、济南、南京、武汉等区域中心城市表现亮眼,高端酒店供给增速显著高于整体市场,其中重庆增速达76%,郑州达66%,成为高端投资布局的重点区域。
品牌布局上,全国30城品牌连锁化率整体上升,天津、武汉、济南等多座城市品牌渗透率突破60%,海口、苏州、杭州连锁化率提升最为迅猛,同比均增长8%或7%,反映行业专业化与标准化水平持续提升。高端品牌与国际品牌的扩张则呈现向区域中心城市延伸的趋势,合肥、海口、杭州、昆明的高端品牌客房数增速领跑全国,合肥达20%;国际品牌方面,昆明、重庆、海口、济南增速突出,昆明以24%的增速领先,国际品牌布局焦点正从传统一线城市,转向更具增长潜力的区域性市场。
市场业绩层面,行业整体受2023年高基数影响出现回调,全国五星级酒店RevPAR(每间可供出租房收入)同比降幅达6.2%,但不同城市表现分化明显。一线城市商务市场表现稳健,三亚凭借独特度假资源稳居业绩榜首位,深圳、广州、北京、上海紧随其后,一线城市全面重回业绩前五。不过三亚受客流分流影响,平均房价同比降幅超24%,与其他城市的优势有所缩小。部分非一线城市借助文旅势能实现逆势增长,哈尔滨依托冰雪经济,五星级酒店RevPAR同比大幅增长33%;天津、成都也分别实现RevPAR同比增长5%、2%,展现出较强市场韧性。与之相对,青岛、海口、昆明、大连等城市因新供给释放与客源分流,平均房价与入住率双双回落,业绩面临压力。
运营健康度方面,头部城市格局微调,北京凭借稳定客群结构跃居运营健康指数榜首,广州、上海、深圳、成都构成第一梯队,广州、成都分别较上年提升4位、3位,展现出强大的利润维稳能力;三亚则因业绩回调从首位降至第六。收入端分层显著,深圳、三亚、广州、北京、上海组成的第一梯队,年每间可供出租房收入均超39万元,北京以仅2.4%的RevPAR回调幅度展现出强稳定性;杭州、成都等构成的第二梯队收入在25-36万元之间,其余大部分城市则处于低于25万元的第三梯队。利润表现上,高效运营成为对冲收入下滑的关键,昆明五星级酒店经营毛利率达38%,同比提升且领先第二名3个百分点,凸显成本管控与组织效率提升的重要性。
投资热度方面,市场呈现“头部稳固、文旅热点崛起”的特征。上海凭借品牌签约与存量改造双轮驱动,蝉联投资热度榜首,全年签约中档及以上品牌酒店逾1.1万间;杭州表现亮眼,近三年投资热度排名从第七升至第二,全年品牌签约数量达8184间,位列全国第三,数字经济、科技产业与文旅融合的协同发展,让其成为新一线城市中的投资高地。文旅热点城市成为投资新焦点,三亚、福州、哈尔滨的品牌酒店签约量同比增速分别高达294%、248%、196%,优质资源禀赋与文旅政策加持,让这些城市成为捕捉增量机会的核心区域。
从客群视角来看,不同城市的访客特征为市场需求解读提供了新参考。上海核心区工作日到访客群中,月收入过万者占比达65.4%,超61%客群呈现高或次高消费水平,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超53%,高消费力与高学历客群为其多元化、高品质酒店生态提供了需求支撑。哈尔滨到访客群结构持续优化,月收入过万游客占比显著提升,高频外出就餐的活跃消费客群占比增加,释放出强劲的在地消费潜力。杭州商圈客群则呈现产业驱动的差异化特征,湖滨商圈是面向多元客群的城市级消费中心,西溪、滨江商圈因科技产业聚集吸引大量相关商务客群,钱江世纪城则凭借金融产业优势汇聚金融领域从业者,这些特征为酒店选址与产品定位提供了精准依据。
整体而言,2024年中国酒店业的调整期,也是市场价值重构与结构性机会凸显的时期。一线城市存量优化、区域中心城市高端供给崛起、文旅热点带动业绩与投资增长的趋势,将持续影响行业发展方向。而客群画像等新分析维度的引入,也为行业精准把握需求、优化产品与运营策略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助力行业在周期调整中找到可持续发展路径。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20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