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到中年以后,总会渐渐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有人每天早起打太极、跑步,有人开始讲究饮食养生,三餐清淡,忌口油腻。但真正到了年纪大一点,就会发现:比锻炼和保健品更耗人的,是内心的消耗。如果一个人整天焦虑、委屈、愤怒、抱怨,再好的食补、再多的锻炼,也抵不过心里的那股耗损。人老了,不停止内耗,所有的养生都是徒劳的,这句话不只是感叹,更是很多老人的亲身经历。
我认识的周阿姨,今年六十三岁,退休后生活条件还不错,家里也不缺钱。她每天清晨去公园跳广场舞,晚上还泡脚、做瑜伽,连保健品都按时吃。可就是这样,她依然常常失眠、心悸,整个人看上去比同龄人憔悴。原因很简单:她对儿媳不满,对儿子的不争气也心有怨言,一有事就叨叨个不停,常常半夜还翻来覆去想这些事。医生跟她说:“你的问题不是身体,而是心态,情绪不放下,再好的保健也没用。”她开始试着少说一句、多笑一点,逐渐地,她发现睡眠好了,脸色也好看了。
老家有个王大爷,七十多岁了,年轻时是村里有名的“急性子”。他退休后依旧脾气大,孩子们在城里有自己的生活,他却总觉得“不公平”,觉得他们不常回来看自己就是“没良心”。每次孩子回家,他一肚子埋怨,全都倾倒出来,闹得大家都心情不好。久而久之,孩子们来得更少,他心里的怨气也越来越重,身体也每况愈下。后来在邻居劝说下,他开始养花、养鱼,学会在空闲时写写字、晒晒太阳,不再计较孩子的来去。渐渐的,血压稳定了,胃口也好了,孩子们回家的频率反而多了。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同样的年纪,有的人心态平和、气色红润,有的人整天郁郁寡欢、满腹怨气,健康状况截然不同。医学上早就证明,长期的负面情绪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加速衰老。人老了,不怕身体慢慢老,就怕心里一直在打仗。
我的姑姑曾经对我说过一句话:“人到老年,最大的修行就是心宽。”她自己就是个例子。年轻时,丈夫早逝,带着两个孩子艰难生活。等孩子成家立业后,她开始报兴趣班,学插花、学太极、做志愿者。别人对她有不好的言语,她一笑而过,从不往心里去。现在她七十多岁,皮肤白皙,精神矍铄,整个人像个年轻的老太太。有人问她秘诀,她说:“少想,少怨,少计较,这比什么保健品都好。”
所以说,人老了,养生的第一步,不是先控制饮食,也不是先锻炼,而是先学会控制情绪、减少内耗。把心放宽、把事看淡、把人情世故看轻,身体才会真正跟着轻松。你可以每天早起做操、可以吃最好的食材、用最好的药物,但如果心里整天生气、郁闷,那些努力都会被情绪消耗掉。
有位心理学老师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老年人最大的病,不是高血压、高血脂,而是想不通。”想不通,会失眠、会焦虑、会免疫力下降,身体的病都是心病在先。想得开,哪怕身体有小毛病,也能带着笑容过日子。
邻居小区里有个老先生,大家都叫他“老黄”。老黄年轻时是企业中层,脾气火爆。退休后,因为拆迁分了房,生活无忧。他常在小区里遛鸟,看到小孩还会笑着递糖。有人问他:“老黄,你以前脾气那么大,怎么现在这么淡定?”老黄笑着说:“当年拼命是为了家,现在日子安稳了,我还跟谁争?不争就舒服。”他的话不多,却道出了老年养生的真谛。
人到老年,最可贵的是心态的平和。别再去和别人比、和自己过不去、和命运计较;别把孩子们的生活当成自己的负担;别让不愉快的回忆和别人无心的言语在心里一遍遍重播。放下这些内耗,才能真正“活到老,健康到老”。
真正的养生,不只是吃什么、练什么,更是心里少一点怨恨,多一点感恩;少一点执着,多一点释怀;少一点抱怨,多一点微笑。身体需要锻炼,心也需要“放松”。
等你真的学会放过自己,停止无谓的内耗,那些花的钱、花的力气才能起作用,你的养生才算是真正有了根基。到那时,你会发现自己比同龄人精神、比同龄人长寿。那是一种从心底里散发出来的光亮和平和,是最好的“返老还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