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天价公路无人敢接?中国团队啃下硬骨头创造奇迹
在非洲北部,有一个因石油和天然气而富裕的国家——阿尔及利亚。这里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位居全球前十,石油储量也高达17亿吨。凭借丰富的能源出口,该国年经济总量达到2447亿美元,是非洲第四大经济体。但落后的交通网络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特别是崎岖的山路和沙漠地形,使得能源运输效率低下。为此,阿尔及利亚政府决定修建一条横贯东西的高速公路,这条全长1216公里的大动脉将连接24个省区,覆盖全国90%的人口,彻底改变该国的交通格局。
令人意外的是,这个预算高达400亿人民币的超级工程,在招标时却让欧美建筑巨头望而却步。原来,这条公路要穿越广袤的撒哈拉沙漠北部,面对极端高温、沙暴频发等恶劣环境,许多国际知名建筑公司都打了退堂鼓。直到2006年,中国基建团队挺身而出,与日本企业共同承接了这个项目。根据分工,中国负责中段和西段共528公里的建设,日本则承担东段399公里的工程。
虽然中国基建素有基建狂魔的美誉,但这次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阿尔及利亚政局动荡导致审批流程反复中断;其次,当地要求压缩工期,给施工压力;更棘手的是,该国70%的建材需要从中国进口,但港口吞吐能力有限,经常出现材料滞留的情况。在沙漠施工时,电网覆盖不足迫使工程队使用柴油发电,仅燃料费就占去总预算的12%。此外,汇率波动、环保标准升级等问题接踵而至。
面对重重困难,中国建设者展现了惊人的韧性。他们采用模块化施工、自主研发沙漠路基技术等创新方法,终于在2010-2011年相继完成中段和西段建设。而日本承建的东段却因地质复杂、成本飙升,在还剩84公里时选择退出,导致工程烂尾6年。2017年,中国团队临危受命接手东段,克服了泥灰岩地质、软基沉降等难题,即使在疫情期间也未停工,最终在2023年8月实现全线通车。
这条沙漠巨龙通车后效果惊人:北部地区物流成本直降30%,运输时间从3天缩短至10小时。更带动了沿线经济发展,创造了数万个就业岗位。对中国而言,这不仅是基建实力的展示,更打开了通往非洲的北大门。今年7月,中国企业成功中标阿尔及利亚巨型气田开发权,日产天然气将超10万立方米。
这条公路的建成,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落地生根的典范。它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中国建设者不仅能克服自然界的沙漠,更能化解国际合作中的各种沙漠。如今,这条蜿蜒在撒哈拉北缘的公路,正成为中非友谊的新纽带,也为后续更多合作项目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