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宽窄巷子深处,“陈婆婆担担面”的铺面不大,却总能听到熟悉的吆喝声。八十岁的陈婆婆虽已不亲自挑担叫卖,但煮面的手艺丝毫未减,这碗带着麻辣鲜香的担担面,藏着老成都的市井记忆。
担担面因早年挑担叫卖得名,如今虽不用挑担,但精髓依旧。面条要选细圆的碱水面,煮至八分熟捞起沥干,拌上秘制酱料——红油辣椒要选二荆条和小米辣混合炼制,香而不燥;芝麻酱要细腻浓稠,中和辣味;再加入芽菜碎、花生末、蒜末和葱花,最后淋上一勺猪油,香气瞬间迸发。
陈婆婆做面有个规矩:“酱料要多,面条要少,每根面都要裹上料。”她煮面时眼神专注,捞面、拌料动作一气呵成。食客总爱坐在矮凳上,端着碗呼噜噜吃面,辣得直冒汗却停不下来。“婆婆的面辣得过瘾,吃完心里暖和。”常客小李说。
担担面的诞生,本是为了方便市井百姓。早年的挑担师傅,一头挑着炉子锅碗,一头挑着酱料食材,走街串巷叫卖。劳累了一天的脚夫、商贩,花几文钱就能吃上一碗,既饱腹又解乏。陈婆婆年轻时跟着父亲挑担,“那时候成都街头全是担担面的香味,现在想起来都怀念。”
如今的担担面,有了干拌、汤面等不同做法,甚至加入了鸡肉、牛肉等配料。但陈婆婆坚持传统干拌:“汤面少了那股浓郁的香味,不正宗。”当麻辣的味道在舌尖散开,配上一口冰粉解辣,便懂为何这碗担担面,能成为成都人戒不掉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