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陕西,不吃臊子面,等于没到过三秦。三千年周礼在西岐发祥,第一碗祭天敬地的“馂馀之面”,便是今日臊子面的先祖;唐时“长命面”入长安,刘禹锡“举箸食汤饼”的赞叹,让它从宫廷走向市井,酸辣之味自此香飘十三朝。
正宗陕西臊子面,讲究“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九字诀:面团三揉三醒,擀成银丝,入口弹韧;五花肉切丁,与三年封缸子牙醋、凤县秦椒文火慢炒,脂香裹酸香;底菜五色——黑木耳、红萝卜、黄蛋皮、白豆腐、绿韭菜——暗合五行,寓吉祥如意。滚汤浇面,油花浮面却吹不透,酸透鼻,辣透舌,香透骨,一口下去,关中平原的麦香、渭水的清冽、周原的礼乐,都在舌尖苏醒。
更绝的是“只吃面、不喝汤”的老传统:面尽汤回,循环利用,千人同锅却毫不浑浊。大年初一,岐山人先端第一碗面出门“泼汤”,祭天、祭地、祭祖先,再回屋开席,一碗面里盛着敬畏,也盛着团圆。
今天,你走进“感恩有您”陕西一口香臊子面馆,都能遇见同一碗酸辣。它像一把钥匙,打开周礼的鼓乐、汉唐的驼铃,也打开陕西人滚烫的胸膛。陕西臊子面,不止于面,是活的历史,是可以喝下去的礼仪,是带得走的乡愁。
来吧,朋友——周原的风已起,青铜的鼎已鸣,正在等待着你,把三千年前的第一口酸辣,重新咽进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