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与某餐饮连锁品牌掀起了一场风波,硝烟弥漫间,预制菜成为了舆论场的焦点。
人们怎么也没想到,预制菜原来已经泛滥到如此程度,面对其攻势,鲜有餐饮店幸免。更致命的是,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却对此毫不知情,根本不了解送入嘴中的食物究竟是新鲜出锅,还是新鲜出微波炉,也根本不清楚食物原材料的保质期究竟是两三天,还是两三年。
预制菜出餐现场
与此同时,一张图在网上疯传。这家餐饮连锁品牌创立二十余载,全国门店众多,可放眼整个华东地区,它竟从未踏足过江西。
环江西开店
这是为何?
有人猜,是因为它不屑于江西市场;但更多人说,江西人的嘴都被江西小炒养刁了,当地人对新鲜与锅气,有着超乎寻常的执着,因此,更难被预制菜糊弄。
一言一语间,人们恍然间发现,名不见经传的江西小炒,竟然是预制菜的最大克星。
黄豆鸡爪
烟火气是灵魂
9月15日,罗永浩在微博宣布“停战”,但关于预制菜的讨论,却不曾停歇。
还有人练就火眼金睛,传授网友如何通过食物的色泽,来分辨是否预制。
人们为了好好吃顿饭,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但如果你吃的是江西小炒,那么这些顾虑,将统统不存在。
因为江西小炒的特色,就是「现点现炒」。
当顾客走进一家正宗的江西小炒店,第一时间不是坐在餐桌上扫码点单,而是站在摆放于门口的保鲜柜前,里面整齐码放着店家当天采购的新鲜食材。
点菜的过程,就像在DIY一道菜,什么肉搭配什么蔬菜、爆炒还是清蒸、多盐还是少辣,统统由顾客决定,哪怕你想DIY一道“暗黑料理”,老板也只会在露出诧异的眼神后,默默点头。
而如果冰鲜柜里没有你要的菜,店家甚至会亲自跑到菜市场购买,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定制化服务”。
也难怪有人说,江西小炒没有菜谱,因为顾客本身就是菜谱。
过分自由的点单环节,使得江西小炒店普遍不用小程序点单,而是服务员拿着小本本和圆珠笔,你说啥,他就记啥。
因此,你总能在江西小炒店听见这样的声音:
“服务员,帮我跟厨师说一下,这道菜多加点辣。”
“这道菜的豆腐多来点。”
“给我做个韭菜烧鸡爪吧。”
一位来自江西贵溪的餐饮店老板就说了:自己干了30年江西小炒,即便从街头小巷开到了城市CBD,“看菜点单”的习惯始终没变。
因为这是食材新鲜的底气,也是预制菜的天敌。
“锅气”,则是江西小炒的灵魂。
外省人永远无法想象,江西人对于锅气的执念,那是深深烙印在江西人饮食基因里的本能追求。
在江西人看来,吃饭吃的就是食物刚离开炒锅的那股“镬(huò)气”,没有镬气的菜,必然是索然无味、失去灵魂的。
而要想追求极致的锅气,就必须猛火快攻。当顾客走进江西小炒的后厨,便会看见一排灶火烧得正旺,红绿相间的食材在铁锅中不停颠炒,不出两三分钟,即可出锅装盘。
因此,预制菜的优势之一——出餐速度,在江西小炒面前亦荡然无存。毕竟,微波炉叮一下的功夫,江西厨师可能都炒好两道既新鲜热乎、又有锅气的菜了。
或许正是这份对“新鲜热乎”和“锅气”的顽固坚守,使江西小炒在汹涌的预制菜浪潮中,成了一座难以攻克的孤岛。它也在追求工业化标准口味的残酷市场里,靠新鲜食材与烟火气,重新俘获了食客的味蕾。
性比价是底气
时过境迁,江西小炒早已不是江西人的私藏,它正以惊人的速度风靡全国。
据最新数据,全国江西小炒门店已突破4.6万家,仅2025年上半年便新开了4800家。在上海,江西小炒门店多达1900余家;在北京,国贸白领点江西小炒午餐的比例,三年间增长了210%……
浙江人,更是将江西小炒捧作“浙江省菜”。
这绝不是夸大其词。
2023年11月初,歌手周梓倩在义乌某音乐节现场询问:“义乌的特产是什么?”结果底下观众异口同声地回答:“江西小炒!”
而在前几天,江西小炒罕见地登上了热搜榜榜首,但出人意料的是,发布该话题的是一家来自浙江的媒体,就连底下夸赞的网友,也大多来自浙江。
更不可思议的是,首届江西小炒争霸赛,竟是由浙江义乌发起的。江西人得知消息时都懵了,江西菜比赛,我们江西人怎么不知道。
无他,因为浙江人早已将江西小炒视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我们打开地图,会看见无论是金华市街头,还是宁波全城,都已被江西小炒“占领”了,不少当地人坦言,家门口附近一百米,就有三四家江西小炒。
金华市的江西小炒
宁波市的江西小炒
在杭州市上城区的三村村,更是一条街十几家饭店皆为江西小炒,经年累月之下,不少当地人甚至是吃着江西小炒长大的。
这条街都是江西广丰人开的饭店
这就导致“过年”,成了浙江人最害怕的事。
因为一旦过年,江西人就要离城返乡,江西小炒店自然也都会关门歇业,对于浙江人来说,这等同于断粮。
于是,我们能看见,在每一条江西人回家过年的视频底下,都有大量浙江人哭诉自己没饭吃了,叫江西人赶快回来,不然只能整天麦当劳、肯德基。
那么问题来了,不属于八大菜系的江西小炒,为什么能征服浙江人乃至全国食客呢?
「性价比」,是关键。
此前,网上曾有一种来自国外的点菜模式——厨师根据今天采购的食材,即兴发挥给顾客做菜。顾客用餐时,既能看到食材在自己眼前处理的过程,又完全不知道接下来将吃到什么。
这种看似很有仪式感的用餐方式,很快在国内爆红并模仿。
但这类餐厅的价格可不便宜,普遍要人均五六百乃至上千元,关键还吃不饱。
图源:B站@食酒旅
而江西小炒,让人眼前一亮,原因无他,只因性价比堪称降维打击。当顾客翻开菜单,会发现菜品价格普遍在15~40元左右,一杯奶茶钱就能吃上一份镬气十足的辣椒炒肉,新鲜的食材就摆在眼前,随你搭配,现点现炒,绝对吃饱。
江西小炒的菜单
因此,当从未吃过江西小炒的顾客走进店内,总会在结账时惊讶地发现,人均价格怎么比自己吃顿外卖还便宜。
面对这种“好吃不贵”的极致性价比,预制菜毫无优势。
而江西小炒之所以性价比极高,离不开江西人勤劳朴实的性格。江西小炒店多以“夫妻店”模式起家,丈夫掌勺、妻子招呼,不搞资本扩张那一套,就单纯守着一个小店,不奢望高端宴请、也不追求精致摆盘,只靠“赚一点薄利”的朴素想法来经营。
江西小炒经典的夫妻店配置
也正因为是夫妻店,所以没有员工餐,都是顾客吃啥,自己也吃啥,自然不会在食材上做手脚。
这种充满人情味、朴实无华的经营模式,与动辄鼓吹仪式感、主打环境格调,却金玉其外、预制菜其中的连锁餐饮,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让江西小炒充满了亲切的烟火气,使它的回头客较其他饭店相比,格外之多。
江西小炒,自此成为了无数打工人的心头好。
现炒菜是真谛
这场由罗永浩掀起的风波,对中国餐饮行业影响甚大,一些打着现炒菜招牌,实际是预制菜的餐厅,开始瑟瑟发抖,而那些坚持新鲜现炒的饭店,则终于迎来了曙光。
毋庸置疑,预制菜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中国餐饮,它不仅提升了中餐厅的出餐效率、稳定了出餐质量,还极大压缩了成本。一些餐厅即使没有厨师,但只要买几台微波炉,便可开门营业。
与此同时,那些老老实实采购新鲜食材、厨师在后厨忙得满头大汗的饭店,则遭受了致命打击,他们要么随波逐流,要么夹缝中求生存。
而且,预制菜影响的不止是某个个体,而是一整个菜系。
众所周知,鱼香肉丝、麻婆豆腐都属于经典川菜,但同时也是预制菜的热销款,它们凭借极低的价格与极快的出餐速度,以势如破竹之势,走进了一家家餐厅,也被端上了一张张餐桌,使得那些坚持传统烹饪技法的厨师,不再被人需要。
鱼香肉丝、小炒黄牛肉等菜品都属于预制菜热销款
但餐饮行业的暗流涌动,消费者无法知晓。
人们只是觉得上菜速度变快了、出餐质量稳定了,不过口感差了一些、锅气似有似无,以及家门口爱吃的大排档、小饭馆,正在一家家消失。
而且这不是终点,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可当人们通过这场风波,揭开了预制菜的一角后,那些仍坚持初心的非预制菜饭店,终于被发现了。
北京一家云南菜馆,不仅将整个后厨完全透明地展示了出来,还在厨师的头顶装了一块横屏,告诉顾客你的菜是由哪位厨师炒制的。
包括云南当地的许多饭店,也都在坚持「现点现炒」与「明厨亮灶」,更别提云南人钟爱的菌菇与野菜,属于预制菜目前无法破解的未知领域。
还有不少东北盒饭的店家,亦是预制菜浪潮中坚守初心的人,他们不仅坚持现炒现卖,而且价格实惠、营养均衡、量大管饱,单论性价比,预制菜都望尘莫及。
在新疆,人们更不欢迎预制菜,这源于新疆人对食材的挑剔,在他们看来,吃饭吃的是食材的本味,馕要现打,刚出馕坑的香味必须要有;烤包子也要现烤的,手抓饭当天现做,中午卖完后闭店休息……
图源:B站@盗月社食遇记
然而,随着新疆美食的火热,有网友透露,预制菜已经染指新疆餐厅了,如果你吃到的所谓的新疆烤包子、新疆大盘鸡、新疆椒麻鸡感觉不对劲,那么……你懂的。不过,预制菜糊弄外地人可能还行,吃着真正新疆饭长大的新疆人,不会给预制菜第二口机会。
同时,还有许许多多的非预制菜饭店借着这股东风,在后厨开启了直播,将每一道菜从食材摘洗、猛火爆炒,到出锅装盘的过程,统统展示给了顾客。
某餐厅后厨直播
这是非预制菜饭馆的狂欢,也是食客们的幸运。
回到江西小炒,它的突然走红,与其说是一场偶然的风口逆袭,不如说是消费者用舌尖投票,对餐饮本质价值的一次集体回归。
它证明了即便在效率至上、标准化横行的时代,人们对新鲜、锅气和真实烹饪技艺的渴望,从未熄灭。
民以食为天。
食物不仅仅是为了裹腹,它是烟火气的具像化,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小确幸。当人们劳作一天后,不会希望自己吃的食物,来自两年前;也不会希望自己花高价选的餐厅,连厨师都没有。
如果要高效、要标准化口味,消费者自然会选择预制菜,可当我们想吃上一顿新鲜烹饪、锅气十足的佳肴时,也请不要蒙骗我们。
消费者其实要求的并不多,只是想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
预制菜本身没错,市场可以有多元的选择。
但是,我花钱吃到的到底是什么?请店家明确告诉我。
预制菜餐厅遮遮掩掩,江西小炒一目了然……
食客们终将作出自己的选择,餐饮行业,也该作出自己的选择了。
毕竟,餐饮行业,已经把自己逼到了十字路口。
监制:视觉志
编辑:Muse
视频号:视觉志
上一篇:比肉还好吃的青椒炒土豆
下一篇:会里会外看东博会:一碗粉 销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