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咱今天来聊聊敦煌壁画里那些神秘又迷人的唐代乐器,尤其是燕乐二十八调,这可是大有来头。想象一下,当你走进莫高窟,站在那一幅幅精美的壁画前,看着上面形态各异的乐伎,手持各种乐器,仿佛能听到那穿越千年的悠扬乐声。
敦煌壁画中的乐器,那可真是丰富多样。琵琶,以高达 700 余次的出现频率,成为了壁画中的绝对音乐象征。它通身呈梨形,线条流畅优美,就像一滴眼泪,从飞天乐伎低垂的眼帘中滑落。乐伎轻轻拨动琴弦,那声音,仿佛能勾起人心中万般情愫。还有阮,同属弹拨类乐器,它的琴箱浑圆完整,恰似高悬夜空的一轮满月。有创意的工匠们在琴体上雕琢出精美的边饰,绘以丰富的纹样,让阮不仅仅是乐器,更成为了极致精美的艺术品。琵琶和阮常常组合出现,二者配合,能奏出美妙和谐的乐章。
再看那箜篌,虽然在十四世纪后不再流行,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它在唐代可是盛极一时。早期箜篌弦数不多,到了唐代,不仅增加了精美的装饰纹样、华丽的坠件,弦数也增加到二十多条。唐代诗人李贺曾亲临箜篌名家李凭的演奏现场,写下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的千古名句,读起来,那美妙的乐声仿佛就在耳边。
说了这么多乐器,那燕乐二十八调到底是啥呢?这燕乐二十八调啊,是中国隋唐至宋代燕乐所用的宫调系统。它的渊源可复杂了,一方面继承了中原汉族从相和歌、吴声、西曲到清商乐中的传统宫调观念,另一方面又吸收了西域传入的,主要是龟兹的乐调观念。龟兹琵琶家苏祗婆对传授龟兹乐调理论和乐谱贡献很大。二十八调里有好几个调沿用了龟兹调名,像沙、般涉、鸡识,不过这龟兹调名的来源,至今还有争论呢。
燕乐二十八调所用的调式也很有特点。它是以七声音阶为基础,十二律中以黄钟、大吕等七个律作各调之宫确定调高,能得到七个调域,古人叫 “七均” 或 “七宫”。在每一个调域的七声音阶中,只选用 4 个音当主音。同一均的宫调与角调相距小二度,还有商角同用的情况。虽然理论归类里不见徵调,但实际上民间音乐里是有徵调式曲调的,徵调是名亡而实存。而且燕乐调还常用 “应声”,位置在宫商之间,在角调的曲调里更常用,世称 “八音之乐”,这说明新古两种音阶形态在燕乐的某些曲调中已经综合运用了。
对燕乐二十八调的记述与研究,中国历代有不少著作。像唐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唐杜佑《通典・乐》、宋王溥《唐会要・诸乐》等等。这些著作里,有不少是将二十八调体系置于八十四调体系中论述的。近代也有清凌廷堪《燕乐考原》、日本学者林谦三《隋唐燕乐调研究》等相关研究。
说实话,每次研究这些,我都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他们在音乐上的造诣,在敦煌壁画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壁画里的乐器,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燕乐二十八调,虽然历经千年,很多具体的演奏方式可能已经失传,但它所蕴含的音乐魅力,依然深深吸引着我们。
各位朋友,如果对敦煌壁画里的音乐文化感兴趣,不妨多去了解了解,说不定,你也会像我一样,沉醉在这千年的音乐魅力之中。请发财小手点赞关注就发财,咱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