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是摩梭人世代守护的信仰之巅。
海,是祖母屋火塘畔流淌的温柔传说。
转山转海,是摩梭人用脚步丈量天地,将信仰刻进生命年轮的浪漫诗篇。
如今,这场延续千年的仪式,已成为凉山文旅融合发展新的注脚。
9月16日,四川泸沽湖景区迎来2025年凉山州首届泸沽湖转山转海节。这是凉山州今年3月出台《关于促进泸沽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后举办的首个大型节庆活动。
本次活动以摩梭人千年传承的转山转海民俗为脉络,恢宏再现摩梭人古老而深厚的文化传统,并以当代视野,搭建起多元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国际化舞台。
它不仅是凉山州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更将成为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
2025年凉山州首届泸沽湖转山转海节开幕 (钟源 摄)
“转见” 节日盛况
传承与创新的激情碰撞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格姆女神山的山巅,洒在泸沽湖如镜的湖面上时,摩梭群众已经身着五彩服饰,聚集在四川泸沽湖景区情人牧场,静待2025年凉山州首届泸沽湖转山转海节开幕。
转山转海节是摩梭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为保护和传承好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3月,凉山州将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正式设立为“泸沽湖转山转海节”,并纳入地方法定节日,盐源、木里两县群众可享受一天专属假期。
首届泸沽湖转山转海节,采用了“1+3+N”的创新架构,将千年传承呈现在大众眼中。
“1”即1场开幕式——达巴执礼祈福、千人甲搓踏歌而行、万人转山转海,让古老民俗与当代热情相撞。
“3”即3场主体活动——“泸沽湖之夜”星空音乐会、2025环球人物年度盛典·泸沽湖对话和民族文化守护者致敬之夜。艺人、专家、学者、诗人等齐聚四川泸沽湖,以音乐、访谈、非遗项目展示等形式,构建具有全球视野的文化对话新场景。
“N”即N项特色体验活动——包括招商推介会、阿夏星河派对、摩梭美食集市和非遗工坊等,让游客全方位体验摩梭文化的独特魅力。
除此之外,木里藏族自治县会场还同步推出环湖徒步、民谣音乐节、藏服展示和火秀表演等丰富活动,为观众带来沉浸式文化体验。
“作为摩梭文化传承人,看到我们摩梭最盛大的节日被如此正式地呈现在各位游客眼前,我感到很骄傲。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泸沽湖,来到我的家乡,与摩梭人一起转山转海,敬畏大自然,感恩大自然!”转山转海传承人李直知激动地说道。
摩梭人身着盛装跳起甲搓舞
“转活”文旅融合
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泸沽湖横跨川滇两省,是全国三大高原深水湖泊之一,素有“高原明珠”的美誉。这里不仅是风景胜地,更是摩梭人的世代家园。
过去,四川泸沽湖景区旅游长期停留在观光层面,对当地经济拉动有限。如何将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深度融合,转化为推动持续发展的动能?泸沽湖转山转海节的创办,正是破题的关键。
以泸沽湖转山转海节为抓手,泸沽湖当地设立了摩梭文化传习基地,通过常态化开展纺织、歌舞等非遗教学,定期举办成丁礼、篝火晚会、转山转海等民俗活动,使千年民俗文化从传承变成“可体验”,搭建起文化共融的桥梁。
为提升游客体验,当地配套设施不断上新。由凉山文旅集团匠心打造的泸沽湖艺术中心正式开放,与周边的隐奢逸境酒店、摩梭家园酒店共同构成一个高品质文旅业态集群,形成以艺术为核心,集文化体验、高端住宿与休闲消费于一体的微生态圈。
文旅融合显著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今年以来,四川泸沽湖景区游客量同比增长超过30%,众多村民返乡创业,开办民宿、餐饮和手工艺品店铺。据统计,环湖区域现有民宿近500家,带动3000余人就业,文旅产业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2025年暑期,泸沽湖旅游接待量与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超30%和40%,形成“生态美、文化兴、旅游旺”的良性发展态势。
如今,泸沽湖正逐步构建集文化传承、生态保护、民生改善于一体的文旅生态圈,向着世界级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稳步迈进,成为继彝族火把节之后,凉山州又一张极具民族特色的文旅名片。
大美泸沽湖 (曹正林 摄)
“转动”双向赋能
保护与发展的共生共赢
文化节庆活动的举办,在创造经济效益、促进文化传承的同时,更推动了对生态保护的关注与实践。
近年来,凉山州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对泸沽湖和木里香格里拉湖实施系统性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在四川省委“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与凉山州委“文旅强州”的战略指引下,盐源县围绕“千年青铜韵·世界泸沽湖”、木里藏族自治县依托香格里拉湖生态名片共同推动生态旅游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同共进。
泸沽湖方面,川滇两省共同制定“1+3”保护治理方案,建立跨省协作机制。目前已组建10余支巡湖队伍,每日开展垃圾清理、排污监督和不文明行为劝阻。通过实施生态搬迁、建设湖滨生态廊道和植被修复工程,泸沽湖实现了从“人进湖退”到“人退湖进”的转变,水质长期稳定保持地表水Ⅰ类标准。
木里香格里拉湖同样实施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木里藏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划定生态红线区,加强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湿地修复与草原生态治理,确保湖泊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原真性。同时建设环湖生态步道和观景平台,实现生态保护与生态体验的有机统一。
目前,两地旅游基础设施正在持续完善。尤其是泸沽湖景区,已新建和改造环湖公路50余公里,铺设旅游步道30多公里,建成生态停车场12个,有效缓解了旅游旺季交通拥堵的问题;开通西昌至泸沽湖的景区直通车,优化了多条公交线路,串联起湖畔各个村落与核心景点,让游客出行更便捷、更环保。同时,当地还推进智慧旅游建设,游客通过手机小程序即可预约门票、查询景区信息、报名民俗体验活动,旅游服务的便捷度与舒适度显著提升。
从格姆女神山之巅到泸沽湖波心,从千年民俗仪式到国际对话舞台,转山转海不再只是摩梭人世代相守的重要民俗,它已经成为凉山州深化文旅融合,推动文明互鉴、生态共守、发展共赢的时代新途。
今日泸沽湖,正以文化为舟、生态为桨,在凉山文旅融合的浪潮中破浪前行,不仅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绚烂多姿,更昭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坚定决心。这场人与山海的对话,正讲述着越来越璀璨的未来。
(李霁玥 陈国盼)
(盐源县融媒体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