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匹普氏野马抵达敦煌 记者直击放归现场
普氏野马保留着马属动物的原始基因,是目前世界上最濒危的大型野生动物之一,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9月15日上午,28匹普氏野马从位于甘肃武威的濒危动物保护中心出发,首次尝试以远距离散装的形式,放归到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途跨越1030公里,相当于穿越整个河西走廊。经过将近20个小时的奔波,今早6点左右,这批普氏野马抵达了放归点,工作人员稍作检查,即将放归。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在20世纪60年代,这里曾是村民放羊途中的栖息点,根据安排,工作人员将打开车厢,让野马自行适应环境,回归野外。
为了避免激发野马的应激反应,工作人员没有做过多的引导,只是在旁边静静地观察和等待,并用土垫高地面,让野马可以顺利地从车上过渡到地面上。
在放归点的旁边,工作人员也准备了干草,以防野马刚刚到达新的环境,不适应,找不到食物。在湿地中,工作人员也沿途设置了多个饮水点,以及自然泉眼。作为嗅觉灵敏的动物,野马会根据气味,找寻饮水点,这也将指引它们前行的道路。
接下来,工作人员还将持续对普氏野马的适应情况、繁殖情况,以及种群习性进行进一步动态监测和研究。
目前保护区野马已有184匹 生存状态良好
在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经放归的普氏野马不断适应野外环境,并繁衍出了新的种群成员,目前数量已达到184匹。作为“老邻居”,它们的生活怎么样,会不会和即将入住的“新住户”产生冲突?
2024年9月,从200公里外的安西极旱荒漠保护区迁徙调运的40匹普氏野马,到达敦煌西湖湿地保护区,安置在半散养围栏内进行适应性过渡。经过一年的适应,目前,有三个种群稳定生活在这一区域,并繁育后代,其他野马种群已经向保护区深处探索。记者到达时,远远地看到马群在休憩、进食,悠然自得。
来自安西极旱荒漠保护区的普氏野马毛色更浅,母马毛色接近白色,公马呈棕色。而敦煌地区原有的普氏野马毛色多为深棕或棕黑色。毛色的显著变化,为工作人员监测不同种群的活动范围以及生活习性,提供了很大方便。
目前,放归的普氏野马,已初步具备野外生存、繁殖能力,种群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不同区域的普氏野马放归,也有利于改善种群的遗传结构,为普氏野马的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总台记者 柴世文 马丽 崔林欣 邢博 张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