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业分化加剧,昔日“甜奶第一股”李子园面临增长困境
2025年上半年,中国乳制品行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伊利股份以619.33亿元的营收稳步增长,继续巩固其行业领先地位。然而,蒙牛乳业的营收为415.67亿元,同比下滑近7%,显示出一定程度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曾备受资本青睐,并被誉为“甜奶第一股”的李子园,其处境则显得尤为严峻。公司上半年营收仅为6.21亿元,同比下降8.5%。尽管净利润实现了1%的微增,达到9612万元,但增长乏力的迹象已然清晰可见。
“看不见的天花板”:李子园的增长瓶颈
令人担忧的是,回顾李子园自2021年上市以来的业绩,其年营收始终未能突破14亿元的关口,仿佛遭遇了一层无形的“天花板”。这一增长困境恰恰发生在中国消费者健康意识日益觉醒、消费结构升级以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复杂环境中。
“老牌子”的辉煌与挑战
许多人可能不知道,李子园其实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品牌。公司创立于1994年,比蒙牛的成立还要早五年。创始人李国平在一次上海出差时,被一块“李子园”路牌所启发,认为这个名字既包含了自己的姓氏,又寓意着一种缘分,于是便将其定为品牌名称。
在当时中国乳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原奶供应不稳定且保鲜技术有限的情况下,李子园独辟蹊径,选择了差异化的发展道路——专注于生产甜牛奶饮料。其产品配料表的前三位通常是水、奶粉和白砂糖,与其说是纯牛奶,不如说更偏向于含乳饮料。然而,在那个年代,“物美价廉”和“口感香甜”是赢得市场的关键,甜牛奶迅速成为许多家庭早餐的优先选择。
营销与渠道的智慧
李国平深谙营销之道。早在2002年,他便邀请范冰冰、林心如等当时的一线明星倾情代言,极大地提升了李子园的品牌知名度。到了2003年,公司销售额更是直接飙升至4.3亿元。与此同时,李子园将渠道重心放在早餐摊、小卖部以及学校食堂等“毛细血管”般的基础市场。尤其是在江浙沪地区,“一锅茶叶蛋,一锅温李子园”成为了许多人童年时期温暖的味蕾记忆。
三聚氰胺事件的阴影与重生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给整个乳制品行业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虽然李子园并未直接卷入其中,但作为行业的一份子,其销售额也从5亿元的峰值骤然跌至2亿元。为了渡过难关,创始人李国平甚至不得不变卖别墅来支付员工工资和货款。直到2011年市场逐渐回暖,李子园才慢慢恢复元气,并开始扩大生产基地、拓展销售区域。
资本涌入与上市高光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18年。贵州茅台以7300万元的注资成为李子园的第二大股东,“乳业茅台”的美誉随之而来。2021年2月,李子园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甜牛奶第一股”就此诞生,公司市值一度飙升至147亿元以上,迎来了其历史上的高光时刻。
“上市即巅峰”的魔咒与单品依赖
然而,上市即巅峰似乎成为了李子园难以摆脱的魔咒。自2021年上市以来,公司营收始终未能突破14亿元的大关。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李子园对甜牛奶这一单一品类的过度依赖,含乳饮料的营收占比高达93%以上。在当下健康饮食成为主流,“抗糖”、“低卡”成为许多年轻消费者追逐的潮流之际,高糖分的甜牛奶产品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冷落。
多元化尝试与市场反馈
李子园并非没有意识到转型的必要性。2021年,创始人之子李博胜加入公司,并着力发力电商渠道。2024年,公司线上营收实现了90%的增长,直播带货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随后,李博胜还推动了品牌年轻化战略,更换了年轻代言人成毅,并密集推出新品,如零脂肪乳酸菌、无蔗糖甜牛奶、燕麦奶、气泡奶、AD钙奶、维生素水等,甚至还考虑进军奶粉市场。
创新乏力与市场质疑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新品大多反响平平,未能再次打造出爆款产品。跟风式创新、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研发,使得李子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了存在感。
“为糖水买单”的时代正在远去
更为残酷的是,如今的消费者越来越难以接受“科技与狠活”。李子园甜牛奶产品配料表中长期被诟病“糖水加奶粉”的组合,在配料简洁、成分天然的新兴品牌面前,显得尤为尴尬。尽管公司在宁夏投资兴建了新厂,计划向多元化奶制品转型,但市场上仍有疑问:“这一转型是否来得太晚了?”
三十年变迁:一个品牌的沉浮史
从承载童年记忆的国民品牌,到资本市场的宠儿,再到如今的增长停滞,李子园的三十年发展历程,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消费变迁的一个缩影。成也大单品,败也大单品。当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健康,拒绝盲目跟风时,老品牌如果仅仅停留在蹭热点、模仿的层面而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很容易就会被时代所遗忘。
或许,李子园需要的并非是更多的产品推陈出新,而是一场深刻的初心重塑。毕竟,在这个追求健康、崇尚天然的时代,没有人愿意仅仅为一杯“糖水”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