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卡场镇的群山中,景颇族的烟火气里藏着一种穿越岁月的味道——那是芭蕉叶的清香、山茅野菜的鲜嫩,更是59岁非遗传承人排麻宝用四十余年时光,捧在手心的民族记忆。她没读过多少书,却以叶为纸、以食为墨,写下了绿叶宴最动人的传承故事。
灶边偷师的景颇姑娘
排麻宝与绿叶宴的缘分,始于童年灶边的烟火。“小时候总蹲在祖母和母亲身边,看她们用芭蕉叶裹肉、用竹筒烧饭,那时候不懂什么是‘文化’,只觉得这样做的饭,香得能多吃两碗。”她笑着回忆。
彼时的绿叶宴,是景颇人家最寻常的热闹:芭蕉叶为盘,盛着手工舂制的辣子、腌制的酸笋;竹筒为器,烤着喷香的牛肉、盛着甘甜的水酒;连宴席的“四菜一汤加米饭”,都藏着“六六有福”的吉祥意头。十几岁时,排麻宝主动接过长辈的竹篓,跟着学采叶、学舂料、学控火——清晨带露的叶子最韧,刚冒尖的野菜最鲜,火烘叶子的温度要刚好……这些祖辈传下的“门道”,她一学就入了迷,没想到这一跟,便是四十多年。
踏露寻叶的“绿叶匠人”
岁月流转,当年的小姑娘成了当地人口中“最会做绿叶宴的人”。即便年近六旬,排麻宝仍保持着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清晨七点,背着竹篓踏露进山。“最好的叶子得趁晨露没干时采,这时候的叶子又鲜又有韧性,包食物才不会破。”她熟悉山间每一处角落:哪片坡的芭蕉叶最宽大,哪丛竹林的竹叶最清香,都印在她心里。采回的叶子要反复清洗、仔细修剪,再用文火烘软,才能变成承载食物的“天然餐具”。
她做绿叶宴从不用多余调料,全靠火候与食材本味说话:手抓饭裹着叶香,软糯中带着家的温度;香茅草烤鱼渗着清香,鲜得能尝出山林的气息。“我就是想让大家吃到最本真的味道,这是祖辈传下来的根。”这份坚持,让她在2022年被正式认定为盈江县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绿叶宴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于她而言,这不仅是荣誉,而是更重的责任。
口传心授的“文化摆渡人”
成为传承人后,排麻宝最牵挂的,是技艺的延续。景颇族年轻人多外出务工,愿意静下心学做绿叶宴的人越来越少,但她从不急躁,只守着景颇族“口传心授”的老法子,一点点教。
在家中,她带着女儿和寨子里的妇女练手法:“叶子要选不老不嫩的,野菜要采晨露未干的,米饭要蒸得粒粒分明……”在外头,她站上目瑙纵歌节、帕兰荼莎节、新米节等文化舞台,让更多人见识绿叶宴的魅力。“很多人一开始是冲着‘新奇’来的,吃完后,他们记住的是叶子的清香、是我们景颇人待客的热情。”排麻宝笑着说。
26岁的景颇小伙金麻翁跟着她学了两年,说起师傅满是敬佩:“一开始觉得好玩,后来才懂每片叶子、每种食材里都有故事。排妈妈教的不只是手艺,更是我们景颇人的文化自信。”
除了守传统,排麻宝也懂创新。她在传统绿叶宴的基础上,开发出适合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的宴席形式,让老手艺适配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审美需求。“只要有人愿意吃、愿意学,这门技艺就不会消失。”她说这话时,眼神清亮。
夕阳西下时,排麻宝常会坐在自家院子里整理新采的叶子。余晖落在她的发间,与手中的绿意交织,格外温暖。她拿起一片芭蕉叶轻轻一闻,嘴角弯起:“只要山还在,叶子还会长,绿叶宴就不会消失。”
这位景颇族的守艺人,用大半生证明:所谓传承,不过是把祖祖辈辈的味道,小心翼翼地捧给下一代。
开屏新闻记者 马楠 通讯员 赵玉梅 摄影报道
一审 资渔
责任编辑 何丹
责任校对 李鸿睿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