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两桩事体,最是欺不得人:一曰烹饪,二曰造车。
庖厨之内,青烟腾起,油星迸溅。老师傅手持炒锅,手腕轻抖,菜蔬肉片便在锅中翻飞起舞。火候二字,说来轻巧,却是数十年功力的结晶。同样的食材,有人炒得嫩滑爽口,香气四溢。有人却弄得色香俱无,食之无味,出锅时已是云泥之别。
今人造车,竟与厨师炒菜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今新能源车市,千树万树梨花开。比亚迪、奇瑞、吉利、长城一等诸公,埋头苦干数十载,方铸就今日产业链之盛况。零部件如食材般齐备,技术路线亦日趋成熟,似乎任谁都能下场炒一炒“汽车”这盘大菜。
于是乎,不少人蠢蠢欲动。他们未曾经历寒冬播种之苦,却欲收割盛夏丰盈之果。买来现成零部件拼装在一起,称之为“造车”。价格自是低廉,外观亦颇为光鲜,恰如街边小摊的炒饭,乍看之下油光锃亮,米粒分明。
然内里如何?看不见的功夫才是真正考验造车实力的所在,此中差异,非行家里手不能道也。
食客若尝了蹩脚厨师的菜,不过皱皱眉头,骂声“难吃”便罢。驾车人若买了蹩脚的车,却不是味道好坏的问题,而是生命攸关的选择。一盘难吃的菜至多让人腹泻一日,一辆造得马虎的车却足以令人伤残终身。
今之车市,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有踏踏实实做菜的真厨子,也有只会摆盘装饰的假把式。消费者手持人民币,立于这钢铁筵席之前,选择哪道菜,竟成了性命交关的抉择。
当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路上跑的车,件件系生死。择车如择食,岂可不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