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山脚下的岷县古城还在薄雾中沉睡,而老字号点心铺里已飘出诱人的酥香。七十岁的非遗传承人李师傅轻轻推开烤箱,金黄色的点心如同艺术品般整齐排列,散发着甜蜜的香气——这不仅是寻常茶点,更是穿越三百年时光的陇中味道,沉淀着岷县人的智慧与乡愁。
岷县点心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岷县地处甘川公路过境地,自古以来就是商贾云集、商品集散的繁华商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自唐代以来,茶马互市就在这里得到发展,明代达到鼎盛时期。南来北往的客商将各地的点心制作技艺带到岷县,当地匠人融合南北技法,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岷县点心。
岷县人把点心又叫“酥食”,其实是由中国古代所说的“酥”发展而来的。至少在汉代,就有酥类面食。据《岷州志》载:“岷人尊客偶至,供以乳茶,设点数碟”。其中的“点”,便是如今闻名陇原的岷县点心。
地道的岷县点心堪称面点艺术的精品。其皮薄如纸,却能做到多层酥脆而不破;个体饱满丰润,色泽金黄诱人。点心表面点缀着黑白芝麻,压有精致的花鸟图案,既显古朴典雅,又令人食欲大增。点缀其间的红绿丝(桔皮用糖腌制后切成的长条)如宝石般璀璨,为点心增添了几分喜庆色彩。
岷县点心的美味在于“酥、香、甜、润”四味一体。轻轻一咬,外层酥皮应声碎裂,入口即化;接着内馅的香甜瞬间绽放——玫瑰糖的芬芳、核桃仁的酥香、冰糖的清甜交织在一起,形成丰富而和谐的口感。最为难得的是,尽管配料丰富,却能做到油而不腻,甜度适中,即使连续品尝也不觉腻口。
岷县点心的制作是一门精湛的技艺,已被列入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点心制作分为馅料和皮面两大部分:馅料讲究丰富多彩,需将小麦精粉蒸熟,凉冷擀细,并用细箩过一遍,然后放入大油、清油、芝麻、花生米、核桃仁、红绿丝子、玫瑰花(需用糖和酒腌制)拌匀待用。
皮面制作则需将一定比例的水、面、油揉和制作而成,百分之五十的油和百分之五十的面和匀就是油面,也叫“酥”。包制完成后,点心表面要用食用色素压花,并压上黑白芝麻,然后用铁鏊加木炭烤熟(现多改用烤箱烤制)。老匠人说:“现在虽然有了电烤箱,但温度和火候的把握仍然全靠经验,多一分则焦,少一分则生,这就是岷县点心的精髓所在。”
在岷县,点心早已超越普通小吃的范畴,成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无论是婚丧嫁娶、节日祭祀还是招待宾客,岷县点心都是不可或缺的礼仪食品。当地人走访亲友,手提一包用传统牛皮纸和麻绳包扎的岷县点心,是一份既得体又深情厚谊的礼物。“过去物资匮乏时期,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点心,现在虽然条件好了,但点心里那份情谊从未改变。”一位当地老人如是说。
如今,岷县点心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出现了低脂型、低糖型等健康选择,以及添加了当地特产岷归(岷县当归)的当归点心,实现了食品与中医药产品的融合发展。
同时,岷县点心也走出了岷县,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通过现代工艺和包装,这些点心得以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海外,让更多人品尝到这份来自陇中的甜蜜味道。
黄昏时分,岷县古城的点心铺前依然人流不断。游客们精心挑选着点心礼盒,准备将这份甜蜜带给远方的亲人。当地居民则熟练地购买着日常茶点,准备在午后泡上一杯盖碗茶,享受片刻悠闲时光。
一盒点心,百年传承。它不仅是岷县人舌尖上的乡愁,更是陇中饮食文化活色生香的见证。在这酥香甜润之中,蕴藏着岷县人家最朴实的生活智慧,也流淌着古城岷县最动人的烟火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