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六点,祁连山的雪峰染上金色霞光,张掖古城飘起勾人魂魄的浓香。李师傅奋力颠动三尺铁锅,锅中鸡肉与面卷共舞,酱汁沸腾如熔岩——这不是普通炖菜,而是河西走廊传承三百年的面与肉的终极结合,一道写进张掖人基因里的味道记忆。
鸡肉垫卷子的诞生,可追溯至明清时期的戍边军营。驻守长城的将士们将随身携带的面粉擀成面卷,与当地散养的土鸡同锅焖煮,既节省柴火,又让面卷吸尽肉香。一锅出菜的方式适合集体用餐,渐渐在河西走廊流传开来,成为家家户户的节庆硬菜。因烹制时面卷垫于锅底,故名"垫卷子",寓意"垫福底,保平安"。
地道的鸡肉垫卷子堪称锅中之艺。揭开锅盖的刹那,酱红色的鸡肉块与金黄色的面卷交相辉映,青红椒段如宝石点缀其间,浓稠的汤汁在锅中咕嘟冒泡。面卷经过焖煮后膨胀饱满,吸足了鸡肉的精华,却仍保持筋道口感。整锅菜色泽浓烈,香气扑鼻,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西北风情画。
地道的鸡肉垫卷子讲究"肉烂、面韧、汤浓"三味一体。鸡肉选用散养三黄鸡,肉质紧实不柴,经过焖炖后酥烂脱骨;面卷筋道有嚼劲,饱吸汤汁后既保留面粉香,又融肉脂鲜;最妙的是锅底的汤汁,浓缩了鸡肉与面食的双重精华,咸中带鲜,浓郁挂口。吃时要先吃肉,再品面,最后用汤汁拌饭,方算圆满。
制作鸡肉垫卷子是一门火候的艺术。须选用张掖本地产的高筋面粉,和面时加入少许盐,揉至光滑后擀成薄片,刷油卷起,切成小卷。鸡肉要提前用花椒、姜片爆炒,去腥提香。最关键的是焖炖的火候:先大火烧开,再文火慢炖,最后收汁时要不断晃动铁锅,防止粘底。
老师傅说:"现在的年轻人总想省事用高压锅,但那味道就是不对。只有铁锅慢炖,才能让面与肉真正交融。"
在张掖,鸡肉垫卷子早已超越家常菜范畴,成为团圆宴席的压轴大戏。每逢年节、婚庆、迎宾,主人都会端上满满一锅鸡肉垫卷子,以示隆重。寒冬腊月,一家人围坐火炉旁,共享一锅热气腾腾的鸡肉垫卷子,成为张掖人最温暖的记忆。
出门在外,最想的就是这口。在深圳工作的张掖人小陈说,"每次回家,妈妈都会做一锅鸡肉垫卷子,那味道,就是家乡的味道。"
如今,鸡肉垫卷子已随着丝绸之路旅游热潮走向更远的天地。兰州、西安乃至北京都能见到"张掖鸡肉垫卷子"的招牌。真空包装技术的成熟,让这份美味得以跨越千里。
不少游客在张掖品尝后,总要带上几份真空包装的回家。2022年,张掖鸡肉垫卷子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道古老美食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华灯初上,张掖古城灯火辉煌。餐馆里飘出鸡肉垫卷子的浓香,食客们吃得满面红光。老师傅手中的铁锅在灶火上翻飞,一锅鸡肉垫卷子,千年丝路情。它不仅是张掖人餐桌上的美味,更是河西走廊饮食文化活色生香的见证。在这锅面肉交融的佳肴里,蕴藏着河西人家最朴实的生活智慧,也流淌着古城张掖最动人的烟火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