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青少年深入了解本土传统美食文化,多地学校将青海甜醅制作引入校园课程。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或民间手艺人为指导老师,从甜醅的历史渊源、原料选择,到制作工艺的每一个步骤,全方位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学生在亲自动手体验中,不仅掌握了甜醅制作技巧,更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有效推动了青海甜醅这一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也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为非遗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搭建了重要平台。
一、非遗进校园:让青海甜醅 “活” 起来
青海甜醅,作为青海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发酵美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的饮食智慧结晶,更是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快餐文化的冲击、年轻一代对传统饮食关注度的下降,使得青海甜醅的传承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为了让这一珍贵的非遗项目得以延续,让更多青少年了解、喜爱并传承这份文化瑰宝,“青海甜醅进校园” 活动应运而生。
此次活动并非偶然之举,而是当地文化部门、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多方联动,经过精心策划的文化传承行动。文化部门积极筛选优秀的非遗传承人和民间甜醅制作高手,为校园课程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教育部门将非遗文化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鼓励学校开展多样化的非遗体验课程;学校则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际,积极响应,为活动的开展提供场地、设备等保障,形成了多方合力,共同推动青海甜醅非遗文化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生活。
二、课程筹备:从知识到工具的全方位准备
在 “青海甜醅进校园” 课程开展之前,学校与非遗传承人进行了多次沟通与协作,开展了细致入微的筹备工作,只为给学生呈现一堂生动、专业且安全的非遗体验课。
(一)知识讲解材料的准备
非遗传承人与学校老师共同编写了青海甜醅相关的知识手册,手册中详细介绍了青海甜醅的历史起源、文化内涵、不同地区甜醅的特色差异以及其在青海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例如,在青海的一些传统节日里,甜醅是招待宾客的重要美食,象征着吉祥与甜蜜。同时,手册中还加入了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比如关于甜醅起源的传说,让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同时,更能感受到青海甜醅背后深厚的文化氛围。此外,还制作了图文并茂的 PPT 课件,通过图片展示不同制作阶段的甜醅形态、制作工具以及青海当地与甜醅相关的民俗场景,让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易懂。
(二)制作工具与原料的筛选
制作工具的选择与准备严格遵循安全、实用的原则。学校专门采购了适合学生操作的小型石臼、干净的陶瓷容器、纱布、刀具等工具,并对所有工具进行了彻底的清洗与消毒,确保学生使用安全。在原料选择上,更是精益求精。青海甜醅的主要原料是青稞或燕麦,非遗传承人亲自挑选颗粒饱满、无霉变的优质青稞和燕麦,保证原料的品质。同时,发酵用的酒曲也是经过精心筛选的传统酒曲,这种酒曲是制作甜醅的关键,能够确保甜醅发酵成功,并且带有独特的风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原料,还准备了原料样本,让学生通过触摸、观察,直观感受青稞和燕麦的外形特点。
(三)安全与卫生培训
考虑到课程涉及食品制作,安全与卫生问题至关重要。在课程开始前,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安全与卫生培训。老师向学生详细讲解了制作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比如使用刀具时的正确方法、避免烫伤等;同时,强调了食品卫生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制作前洗手、保持操作区域的清洁,制作过程中严格按照卫生规范进行操作。非遗传承人也分享了自己在长期制作甜醅过程中积累的卫生经验,让学生对食品卫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课堂体验:动手制作中感受非遗魅力
“青海甜醅进校园” 课程在学生们的期待中正式拉开帷幕,课堂上,非遗传承人化身老师,耐心细致地向学生传授甜醅制作技艺,学生们积极参与,在动手实践中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理论讲解:解锁甜醅的 “前世今生”
课程伊始,非遗传承人通过 PPT 课件和生动的讲解,向学生们介绍了青海甜醅的历史文化。他从古代青海人民的生活环境入手,讲述了甜醅的起源 —— 在过去,交通不便,物资相对匮乏,青海人民为了延长粮食的储存时间,同时丰富饮食口味,经过不断尝试,发明了甜醅的制作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甜醅逐渐成为青海饮食文化的重要符号。传承人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了甜醅在现代生活中的变化,以及自己为传承甜醅制作技艺所做的努力。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举手提问,对青海甜醅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后,传承人详细讲解了甜醅的制作工艺原理,包括原料的处理、酒曲的作用、发酵的条件等。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让学生们了解到甜醅之所以具有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是因为在发酵过程中,青稞或燕麦中的淀粉被分解成了糖分和少量酒精。同时,还对比了不同发酵条件(如温度、时间)对甜醅口感和品质的影响,让学生们对甜醅制作有了更科学的认识。
(二)实操教学:一步步掌握制作技巧
理论讲解结束后,进入了最令人期待的实操环节。非遗传承人首先进行了完整的甜醅制作演示,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十分细致,学生们围在周围,认真观察,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第一步是原料的清洗与浸泡。传承人将青稞倒入清水中,用手轻轻揉搓,去除表面的杂质,然后将清洗干净的青稞放入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进行浸泡。他告诉学生,浸泡时间要根据季节和青稞的干燥程度来确定,一般需要浸泡 6-8 小时,直到青稞颗粒饱满,用手能轻松捏碎为止。学生们仔细观察,有的还拿出笔记本记录下关键要点。
第二步是蒸煮青稞。传承人将浸泡好的青稞捞出,沥干水分,放入蒸笼中蒸煮。他强调,蒸煮时要控制好火候,先用大火将水烧开,然后转小火慢慢蒸煮,确保青稞能够熟透,但又不会煮得过于软烂,影响后续的发酵和口感。在蒸煮过程中,传承人不时打开蒸笼,用手触摸青稞,检查青稞的成熟度,并向学生们讲解如何判断青稞是否熟透。学生们纷纷凑近观察,感受青稞在蒸煮过程中的变化。
第三步是拌曲发酵。这是制作甜醅最为关键的一步。传承人将蒸煮好的青稞倒入干净的容器中,晾凉至 30-40℃左右,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传统酒曲,用手将青稞和酒曲充分搅拌均匀,确保每一粒青稞都能裹上酒曲。他向学生们解释,酒曲中的微生物能够将青稞中的淀粉分解成糖分和酒精,从而使甜醅具有甜香的口感和独特的风味。搅拌均匀后,将青稞装入干净的陶瓷容器中,轻轻压实,在表面铺上一层纱布,然后将容器密封好,放入温暖的环境中进行发酵。传承人还详细介绍了发酵的温度和时间要求,一般发酵温度控制在 20-25℃左右,发酵时间为 2-3 天,具体时间要根据环境温度和个人口感喜好进行调整。
在传承人演示结束后,学生们分成小组,开始亲自动手制作甜醅。每个小组都配备了一套制作工具和原料,非遗传承人和学校老师在各小组之间巡回指导,及时解决学生们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的学生在浸泡青稞时不确定浸泡时间,老师便根据现场情况给予指导;有的学生在拌曲时掌握不好酒曲的用量,传承人便耐心讲解比例,并亲自示范如何均匀拌曲。学生们热情高涨,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清洗青稞,有的负责蒸煮,有的负责拌曲,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其中,体验着制作甜醅的乐趣。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们不断交流经验,互相帮助,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三)成果品尝与分享:感受劳动的喜悦
经过 2-3 天的发酵,学生们亲手制作的甜醅终于完成了。在课程的最后一节,学校组织了甜醅品尝与分享活动。当学生们打开密封的容器时,一股浓郁的甜香味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学生们小心翼翼地将甜醅取出,装入小碗中,细细品尝。有的学生第一口就露出了惊喜的表情,说道:“这甜醅也太好吃了吧,比我在外面买的还要香甜!” 有的学生则慢慢品味,感受着甜醅在口中的软糯口感和独特风味。
在品尝的同时,学生们还积极分享自己的制作心得和感受。有的学生说:“原来制作甜醅有这么多讲究,每一个步骤都不能马虎,真是太不容易了!” 有的学生表示:“通过这次制作甜醅,我不仅学会了一项手艺,还了解到了很多关于青海传统文化的知识,感觉特别有意义。” 还有的学生说:“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甜醅成功了,特别有成就感,以后我还要在家尝试制作,让家人也尝尝我的手艺。” 非遗传承人和老师也参与到分享活动中,对学生们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鼓励学生们将青海甜醅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美食。
四、活动成果:非遗传承与学生成长的双向收获
“青海甜醅进校园” 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不仅推动了青海甜醅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也让学生们在参与过程中获得了多方面的成长。
从非遗传承角度来看,此次活动让青海甜醅这一传统非遗项目走进了校园,被更多青少年所了解和熟知。通过亲自动手制作,学生们对甜醅制作技艺有了更深入的掌握,不少学生表示未来愿意继续学习和传承这一技艺。同时,活动也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传授技艺的平台,促进了非遗技艺的交流与传播。此外,活动的开展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青海非遗文化的关注,不少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进一步扩大了青海甜醅的影响力,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从学生成长角度来看,参与 “青海甜醅进校园” 课程,让学生们收获颇丰。首先,在知识层面,学生们系统了解了青海甜醅的历史文化、制作工艺等知识,拓宽了文化视野,增强了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其次,在实践能力方面,通过亲自动手制作甜醅,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在小组制作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任务,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最后,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们在制作和品尝甜醅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了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五、总结与展望
“青海甜醅进校园:非遗课程,学生体验制作” 活动,是一次将非遗文化与校园教育有机结合的成功实践。活动通过丰富的课程内容、专业的指导以及生动的实践体验,让青海甜醅这一非遗项目在校园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不仅有效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回顾此次活动,从前期的精心筹备,到课堂上的理论讲解与实操教学,再到最后的成果品尝与分享,每一个环节都凝聚了文化部门、教育部门、学校以及非遗传承人的心血与努力。活动的成功举办,充分证明了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的可行性和重要性。校园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具有传播文化、培育人才的独特优势,将非遗文化纳入校园教育体系,能够让青少年从小接触和了解非遗文化,培养他们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储备后备力量。
展望未来,“青海甜醅进校园” 活动不应仅仅是一次阶段性的活动,而应成为一项长期坚持的文化传承工作。一方面,学校可以进一步完善非遗课程体系,将青海甜醅制作课程纳入常态化教学,同时还可以引入更多青海本地的非遗项目,如青海花儿、藏族刺绣等,丰富校园非遗文化内容,让学生们接触到更多元化的非遗文化。另一方面,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可以加强合作,建立长效机制,定期组织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开展教学活动,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观非遗博物馆、非遗传承基地等,让学生们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加深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通过线上课程、短视频等形式,扩大非遗文化的传播范围,让更多学生能够接触到非遗文化教育资源。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青海非遗文化将在校园这片沃土上不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培养出更多热爱非遗文化、愿意传承非遗文化的青少年,让青海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