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秦皇岛野生动物园猛兽区发生一起险情:有游客因车辆剐蹭下车沟通时,竟遭到老虎靠近。现场画面曝光后,引发网友热议。动物园方面已回应,强调“严禁下车”等规定。但也有游客质疑救援电话无法接通,暴露管理短板。
本次事件虽未造成人身伤害,却并非是孤例,国内已有不少类似前科。由此,暴露出两个亟待重视的问题:游客安全意识的严重缺失与野生动物游览项目监管的不足。
首先,涉事游客的行为显示出对基本安全规则的漠视。在明确标识“严禁下车”的猛兽区,这些人竟能为车辆剐蹭而置自身安全于不顾。其行为逻辑如同在高速公路上停车吵架,结果造成更大次生事故。这种将日常纠纷置于生命安全之上的做法,反映了一种部分人群中的侥幸心理和规则虚无主义。规则意识的匮乏不仅危及自身,更可能连带危及他人。在特定环境中,遵守规则不是可选项,而是生存的必需品。可惜,好胜者常常都是如此少根筋。
另一方面,动物园管理方同样难辞其咎。危险动物区作为将游客与猛兽置于相对近距离的特殊场所,必须有更为严密的安全防护和应急措施。虽然园方强调“严禁下车”的规定,但仅靠警示标志和游客自觉显然不足以构成完整的安全保障。私家车门并未从外部加以封控,司乘人员实质上都是自由的。为何疏于防护?因为许多野生动物园为追求更高门票收益和“原生态”刺激体验,在安全约束上就会有意无意的打折扣。结果,防护设施强度不足、监控覆盖存在盲区、应急响应速度缓慢等问题并不罕见。
每次进野生动物园,常见安检人员翻查游客背囊,防止自行携带食物入园。此举既是为了维护动物健康,也是为了保护园内商业利益。然而,在关乎人命的游览设计上,驾车人事实上是可以自由停车和下车的。这种反差,不禁令人匪夷所思。
对自带食物、侵犯其商业利益的行为严防死守,手段强硬;而对真正关乎游客生命和动物安全的“私车自主性”,却采取了一种低成本、轻投入、高收益的放任模式。这种模式暴露了对生命价值的漠视和对商业利益的过度追逐。各地野生动物园在猛兽区的设施标准、安全保障、应急救援等方面的要求参差不齐,还形成了一片监管灰色地带。这种重商业开发轻安全管理的模式,本质上是将利润置于游客安全之上。
秦皇岛野生动物园的这次险情应成为一个转折点。相关部门应当立即加强对野生动物游览项目的安全审查,强制统一安全标准,增加防护措施科技含量,如采用电子围栏、智能监控和快速响应机制等。同时,对违规游客也应当建立严厉的惩戒机制,通过高额罚款乃至法律责任追究,树立规则权威。
文 | 记者 戚耀琪
图 |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