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下班赶去市场,最让我头疼的就是买肉。鸡腿看起来都差不多,价格却高低不等,里面的门道实在不少。
可能是在厂里待久了,我养成了较真的习惯,买吃食更是不能马虎。
去年夏天,我在小区门口的生鲜店看到鸡腿打折,一斤便宜好几块。图省事就买了四五只。晚上老婆做了红烧鸡腿,女儿吃了一口就皱眉头:“爸,这肉怎么嚼着没味?”我自己尝了尝,确实又柴又乏味,最后那盘鸡腿基本都没吃。老妈说:“这鸡腿怕是冻了又化、化了又冻,才这么难吃。”
从那以后,我专门请教了厂里食堂的老师傅和市场上卖禽肉的老师傅,自己也翻了些资料。今天就把这几年总结的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一、这些鸡腿要特别注意
先说说鸡皮松垮、肉皮分离的情况。有一次在菜市场看到有个摊位的鸡腿特别便宜。我拿起来一看,发现鸡皮松垮,和肉之间有空隙。老板一直说是“清仓特价”,劝我多买。我只买了一小袋。回家煮了之后,整锅汤都浑浊,肉吃起来又干又柴。
后来我问了一位做食品检测的同学。他说,鸡皮和肉之间如果容易分离,说明细胞结构可能已经受损,很可能反复冻融过,或者储存时间太长。这样的鸡肉不仅口感差,营养也流失得多。
再说说颜色发深、发灰或发黑的情况。去年冬天某超市搞促销,冷冻柜里有一批颜色偏深的鸡腿,表面还带着冰碴。我买回家后,解冻之后肉色发暗,闻着有点酸味。老婆直接让我拿去退了。
其实新鲜鸡腿应该是淡黄或微粉色,肉色自然有光泽。如果整体颜色变深、发灰甚至发黑,往往是存放不当、氧化过度,或者反复解冻导致的。
还有表面带厚冰、冰层不均匀的情况。我们厂附近有家生鲜店,经常搞“买一送一”。但我好几次看到冰柜里的鸡腿结着厚厚的冰块,有的冰发白、分布也不均匀。老板总说是“刚拿出来的”,可我知道那其实是反复解冻又冻上之后形成的。
这种鸡腿不光口感差,更担心的是安全问题。每次解冻,尤其在室温下放久了,细菌就会快速繁殖。即使再冻上,菌落数也可能已经超标。家里老人孩子肠胃比较弱,不能冒这个险。
二、我的挑选方法
那么该怎么选呢?我总结出一套方法,每次买肉都这么做:
先看整体。肉色要自然,皮肉要紧贴、无破损、无冻伤斑块。如果是包装的,还要看冰多不多、包装有没有漏气。
然后轻轻用手指压一下。好的鸡腿压下去能弹回来,肉质紧实。如果一按一个坑、不回弹,或者手感发粘,就不要买了。
最后要闻一下。新鲜鸡肉只有淡淡的肉腥味。如果有酸味、臭味,或者其他异味,最好就别买了。
如果是买冷冻包装的,我还会仔细看标签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贮存条件。尤其是给孩子吃,我更会看配料表中有没有多余的添加剂。
我现在基本固定买两个信得过的牌子,虽然贵几块钱,但品质稳定。不太会贪图打折货,临期产品常被低价处理,我不愿意为省几块钱冒风险。
三、问题鸡腿为什么这么多
在厂里管生产久了,我知道一个问题:流程不严,就容易出次品。鸡肉市场也一样。
有些供应商为了减少损耗,可能会将临期或解冻过的鸡腿重新包装、低价出售。普通消费者很难辨别。再加上很多人买肉时只比较价格、看大小,很少细究肉质和来源,也让一些商家有了可乘之机。
另外,有些人可能存在误解,认为“冷冻肉就不会坏”、“煮熟就没事”。其实冷冻只能延缓细菌繁殖,并不能杀死微生物。特别是反复冻融,口感、营养、安全性都会大打折扣。
四、我家的买肉原则
经历了之前几次教训,我现在买鸡腿越来越谨慎。不但自己坚决不碰问题肉,还经常提醒邻居和工友。
我现在固定在一家大型超市和一家信誉好的社区肉铺买,哪怕远一点也认了。每次挑选都严格执行一看二按三闻,不盲目图快。冷冻鸡腿回家立刻分装、标记日期,超过三个月就不吃。
我也教孩子怎么选:儿子现在跟我去买菜,会指着说:“爸爸,这个冰太多!”虽然琐碎,但能让家人吃得放心,一切都值得。
最后说几句实在的
咱们普通老百姓过日子,图的就是个平安健康。吃进嘴里的东西,真不能大意。贵一点没关系,吃得安心、吃得香,才是真正的划算。
你有没有类似的挑肉经验?或者有什么独特的辨别方法?欢迎分享交流。如果觉得这些经验有用,也可以转发给家人朋友,帮更多人少踩坑。
毕竟,每天吃得放心,日子才过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