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炒红烧肉真是没经验,白糖刚下锅那会儿还亮晶晶的,我低头看了眼手机消息,再抬头锅子里就黑乎乎一片了。铲子一搅全粘在锅底,刮都刮不动,那股糊味儿窜得满厨房都是。你说这白糖咋这么不经炒?明明是雪白的颗粒,炒着炒着就变了样,又黑又黏的,连味道都从甜丝丝变成带点苦的焦香。
其实吧,我小时候就发现这事儿了。看外婆做糖葫芦,冰糖在锅里化开的时候是透明的糖浆,咕嘟咕嘟冒小泡。她总说要盯着火,手不能停,不然好好的糖就 “作妖”。那时候不懂啥原理,就觉得这糖跟橡皮泥似的,能被火捏成各种样子。有时候熬得轻点,浇在山楂上是金黄的,咬起来脆甜;熬过头了就成深褐色,吃着有点苦,外婆就说 “这糖性子烈,得顺着它来”。
后来自己做饭才慢慢琢磨出点门道。你别说,炒糖的时候真跟看魔术似的。刚开始糖粒在油里慢慢化开,像碎玻璃化成水,这时候还是白白的。接着开始变色,先是淡淡的黄,搅着搅着就成了琥珀色,这时候空气里会飘出甜甜的香味。要是这时候停火,倒点水进去,就是做红烧肉用的糖色,能把肉染得红亮红亮的。但只要火稍微大一点,颜色立马就深下去,变成棕褐色,那股焦香味就出来了。
我之前一直以为是糖被炒焦了,后来查了才知道,这叫啥焦糖化反应。说是什么糖在高温下自己跟自己较劲,又是脱水又是抱团的,最后就变了模样。听起来挺复杂,其实说白了就是糖分子受热后不安分,拆了又重新组合,结果连颜色带味道都换了套行头。就像面团被揉成馒头,看着不一样了,其实骨子里还是那堆面粉变的。
不过这反应还挺挑温度的。有次做拔丝地瓜,我特意记着火候。糖刚化的时候温度低,能拉出细细的丝;炒到深黄色的时候拉丝最长,这时候就得赶紧下地瓜翻拌。要是贪心多炒几秒,立马就转成焦糖色,丝也拉不起来了,倒成了做焦糖布丁的料。你说怪不怪,就差这几秒,糖的脾气就完全不一样了。
现在想想,生活里到处都是这糖变样的例子。可乐的颜色那么深,据说就是用了焦糖;还有超市卖的酱油,红棕色的样子也是靠糖 “变装” 变出来的。最神奇的是上次做椪糖,白糖里加了点小苏打,在锅里膨胀起来,颜色从白变黄再变褐,最后成了脆生生的糖片,咬开的时候还带着点焦香。
其实炒糖这事儿特考验耐心。火不能太大,手不能停,还得盯着颜色变化。有时候急着出锅,结果要么是没炒到位的白糖浆,要么就是糊成炭的黑疙瘩。就跟养植物似的,得顺着它的性子来,太急躁了就给你脸色看。
你们炒糖的时候有没有遇见过这种情况?本来想做拔丝结果成了焦糖,或者熬糖色的时候总掌握不好火候?我到现在还在跟这糖较劲,有时候成功了能得意半天,失败了就只能刮锅叹气。这小东西看着简单,真要伺候好它还真不容易。不过话说回来,也就是这能变来变去的性子,才让糖成了厨房里的魔术师吧?